战略:一部历史(全2册)(甲骨文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拿破仑的战略

拿破仑更喜欢将其难以解释的作战方式置于战争的关键性要素之上。他坚称,战争艺术既简单又符合常理,“一切都不过是执行的问题……与理论无关”。这种艺术的本质很简单:“如果军队总体数量处于劣势”,就应该“在准备攻击或防守的地点,让自己的兵力超过敌人”。如何以最佳方式达到目标,是一门“从书本和实践中都学不来”的艺术。这是军事天才的事,所以得靠直觉。拿破仑对战略的贡献不在理论,而在实践。没有人比他更善于用伟大的军队赢得伟大的战争。

拿破仑对新战争模式的缔造并非完全从零开始,他借鉴了同时代最为德高望重的统帅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成果。腓特烈是1740~1786年的普鲁士国王,也是一位善于思考且多产的战争著作家。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将军队变成了一个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反应灵敏的工具。最初,腓特烈更倾向于进行“短促有力”的战争,这种战争要求一战定胜负,因为漫长的战争劳军伤财,而他的王国又相对贫穷。他在统治早期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War of Austrian Succession)之机夺取了西里西亚,此役为他赢得了战术天才的殊荣。詹姆斯·惠特曼(James Q.Whitman)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视这场战役为一个最好的例子,用它来告诉人们,只要敌对双方都同意以打仗为赌注,“胜利法则”是可以让人保持克制的。腓特烈说,战争“决定国家的命运”,能够“结束那些不靠战争就可能永远无法解决的争端”。“没有什么高级法庭”能管住国王们,战斗可以“决定他们的权利”并“判断他们动机的合法性”。Whitman,The Verdict of Battle,155. “The Instruction of Fredrick the Great for His Generals,1747,”参见Roots of Strategy:The Five Greatest Military Classics of All Time (Harrisburg,PA:Stackpole Books,1985)。

然而一段时间后,腓特烈对战争变得更为谨慎了,因为他发现打仗凭的是运气。取得成功可能要靠一次次小型战果的累积,而不是靠一场决定性的遭遇战。与拿破仑不同,腓特烈反对在远离本国边界的地方作战,也不指望在战斗中全歼敌军,而且极力避免正面进攻。他的标志性战术就是“斜行序列”(oblique order)。这种迂回战术实践起来往往很复杂,对部队的纪律性有较高要求。所谓“斜行序列”是指:集中兵力攻击敌人最强的侧翼,同时避免让自己较弱的侧翼与敌人接触;如果敌人未被击垮,则己方仍有可能安然撤退;如果敌人侧翼被攻破,己方的攻击部队便可转身与大部队会合。腓特烈和拿破仑的共同点,也是后来得到理论家们赞美的,就是二者都能够在军队总兵力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在战场上创造出强大战斗力,并直接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拿破仑还阅读了吉贝尔的著述,并将后者的某些思想纳入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他认识到在己方兵力占优势的关键地点发起攻击,以及向这些地点快速调兵的必要性。虽然吉贝尔已经断言“欧洲霸权将落入具有阳刚之气并握有一支国民军的国家之手”,但他没能想到将征兵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他认为,公民和士兵的义务是相悖的,顶多也就是把民兵发展成国防军。庞大军队的真正出现,应该归功于法国大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拉扎尔·卡尔诺(Lazar Carnot)。此人与拿破仑素来不和,但一直为后者效力到1815年。正是当时担任战争部长的卡尔诺,通过征兵开创了“全民皆兵”(Levée en masse)的制度,并把军队变成了一个力量强大、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组织。卡尔诺还让人们明白了一支庞大军队是如何充当攻击手段的,具体做法是将其分成若干行动快于敌军的独立作战单位,使其能够攻击敌军侧翼,并寻机切断敌军的联络。拿破仑手下的大多数将军都从卡尔诺的军事才华中受益匪浅。

拿破仑的贡献,在于他领悟到了发挥大军团潜力的真谛。他通过吸收启蒙时代的军事智慧和利用卡尔诺创建的军事体系,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战争观念,而且打破了整个欧洲的力量平衡。拿破仑的天才之处并不在于其战略思想的独创性或新奇性,而在于它们的合时顺势以及他的大胆实践。他一向重视决定性会战的作用,时刻准备直面战争的残酷无情,想方设法集中足够兵力全歼敌军。这是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溃不成军的敌人是不会拒绝任何政治要求的。由于这需要彻底击败敌人,拿破仑因而不太喜欢使用间接战略。每当发现敌人的薄弱环节,他便会向该处调集更多的部队并一举攻破。然后,他们就可以从后方或侧翼进一步威胁敌人。这需要冒些风险,比如在集中兵力时不得不让自己的后方和侧翼陷入空虚。但拿破仑并非鲁莽之辈,他会等待正确的时机采取行动。他将确保战场上兵力占优作为重中之重,所以经常选在不引人注目的偏僻之地发起大会战,以便抓住机会,以绝对优势毫不留情地痛击敌人。而通过总揽军政大权,拿破仑还可以杀伐决断,无须广泛征求他人意见。他的乐观、自信以及对胜利的非凡驾驭能力为他赢得了部下的忠诚,也让他的敌人时刻处在忧惧不安之中。这赋予了他不可抗拒的个人魅力,而他本人也总是热衷于利用这一点。

拿破仑从未对他的战法做过完整解释。他没有写下任何有关战略的论著,虽然他曾明确将其指作“战争的更高境界”。他的观点存录于一大堆格言中。这些格言往往是对他那个时代常见军事问题的反思,虽然不像《孙子兵法》那样具有普适性,但它们抓住了拿破仑战法的精髓:关键时刻用优势兵力渡过难关(“上帝站在有兵力优势的军队一边”);通过歼灭其军队来打垮敌人;将战略视为“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在实力较弱时花费时间积聚力量;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毅力弥补物质条件的欠缺(“精神之于物质是三比一”)。他的很多格言都以强调了解敌人为中心:如果与同一个敌人作战次数太多,“你就会教会他战争的艺术”;绝不按敌人的意愿行事,“理由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做”;永远不要阻止敌人犯错;始终展现出自信,因为你能看到自己的麻烦,却看不到敌人的。Napoleon’s Military Maxims,由William E.Cairnes编辑并加注(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