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没有因为他的与世长辞而被淡忘于历史的长河中,相反,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经过百余年的沉淀,依然存在于现世的记忆中,依然被人们学习、研究,甚至于争议、质疑。哪怕是他的“敌人”,也只能抓住他思想世界的一隅,或诉诸于批判,或诉诸于掩盖,但终究不能磨灭其半分的思想光辉。这不得不令人想起,马克思在青年时代选择理想职业时就已经写下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面对规律,我们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思想上、情感上的自由,是一种超越了现实苦恼,甚至还有点随喜的觉悟的自由,随之便心生欣悦;但也是不自由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个规律明确了自由的界限。
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主要集中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概括起来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率理论,等等。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集中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而第三卷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其现实运动过程中各个具体形态,这些形态与“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所以,第三卷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的完成形态,是运动规律在现实层面的演绎。现实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马克思是这样讲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可惜的是,《资本论》第三卷由于马克思过早的逝世,令人遗憾地只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而恩格斯在整理的过程中,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正如他本人在序言里所说:“当1885年第二卷出版的时候,我曾以为,第三卷的困难大概只是技术性的……但我当时没有想到,正是全书这些最重要的章节会给我造成这么多的困难。”可以说,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也因此招致了学术界的很多争议和质疑,但这些不同意见总归是好的,能够令我们在反复的对比研习中进入真正的马克思的思想世界中,让那些抽象的道理顿时活跃起来。第三卷的前八章都是基本概念的介绍,之后在第九章有著名的转形问题,在第十章有市场价值中那些“不明确”的论述,在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中遇到了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否真的成立的问题,第十五章遇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到底有几个的问题,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遇到了纯粹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第二十章发现多布与斯威齐曾经针对农奴制衰落动因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到这里,我所有的研究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也就暂时到此截止了,耗费两年的时间可惜也仅仅研读完全书一半的内容。而本书想要给读者呈现的正是这几年对这些具有争议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以供读者参考。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