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红利与经济转型:印度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风险与资源环境危机相叠加,这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面临的现实语境,这决定了它们的经济增长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历程,不可能沿袭欧美国家的老路,而必须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路。这就需要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增长从倚重增加要素投入转向倚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除了要素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当前,伴随前几轮改革带来的红利逐渐释放殆尽,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应的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由“十一五”期间的10%以上降低到目前的7%左右。经济放缓的原因,既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在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追赶效应的递减。当前,要避免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就必须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然而,如何进一步改革与调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将眼光投向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以之为借鉴。

从经济转型与增长的角度看,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约束,需要探索不同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新的增长之路;都面临经济转型,经济增长要从倚重增加要素投入转为倚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都在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等等。

印度的公共治理与社会结构显然不同于中国,其经济增长业绩也不如中国。但多数研究表明,印度近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显著释放了制度红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显示出较好的增长潜力。而与东亚及中国相比,印度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显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正在赶超中国。从倚重增加要素投入到倚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印度的经济转型与其公共制度架构密切相关。印度在独立之初构建的三项公共制度,即政治上的议会民主体制及法治,经济上的计划经济及后来的市场化改革,社会领域的“保留政策”(reservation),深刻地影响到印度的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制度经济学和新比较经济学方法,围绕印度的公共制度与经济转型,系统深入地研究以下问题:印度的公共制度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公共制度对印度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有何影响?市场化改革及其他制度演进释放出怎样的制度红利?如何促进印度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制度缺陷对于印度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又构成什么样的挑战?印度的公共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印度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有何启示?

本书的基本思路:先简略勾勒印度千年以来的兴衰,凸显其经济改革以来的转型与快速增长,并特别分析了印度服务业的超常增长。接下来依次从要素投入与生产率的提高,人口红利等方面,详细分析印度经济的增长来源;然后从民主体制、法治、公共治理、“保留政策”与社会碎片化等方面,深入探寻印度的公共制度对其经济转型和长期增长的影响,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具体而言,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阐述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的贡献与不足。第二章印度的千年兴衰,分析印度自前现代时期到21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尤其是服务业的增长)。第三章经济增长的来源:要素投入与生产率提高,分析要素投入与生产率提高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比了印度和中国及其他亚洲经济体的情况。第四章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对比分析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的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印度收获人口红利面临的制约。第五章民主体制的经济绩效与社会影响,分析了印度民主体制的建立、演变、特点及对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的促进与阻碍。第六章公共治理、法治与腐败,分析印度的公共治理、法治及其对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的影响,以及印度饱受诟病的腐败及其治理。第七章“保留政策”与社会碎片化,分析了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的延续、独立以来“保留政策”的演变,社会碎片化及其对公共治理的挑战。第八章是结论与启示。

本书的基本观点:

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人口大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增长从倚重增加要素投入转为倚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这需要汲取制度红利,通过制度变革与创新,为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印度在独立之初构建的三项公共制度,深刻地影响到其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民主体制及其框架下的法治,保证了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也保证了改革虽然渐进却不会倒退,为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心理预期和制度支持;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巨大的制度红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及快速增长;而“保留政策”则加深了社会的碎片化,对公共治理和长期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挑战。

中国社会的高度同质性、民众对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富有效率的政府,这是印度无法比拟的中国优势,如果能在此之上不断完善法治和公共治理,推进市场化改革、珍视和维系社会同质性与民族凝聚力,避免印度式的社会碎片化,则制度红利将更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的转型与长期增长。

本书可能的贡献:

既有的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较多地关注印度经济增长中的要素积累,而对制度红利缺乏深入探讨。本书则详细研究印度在民主、法治、市场化改革、公共治理和“保留政策”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制度红利对经济转型和长期增长的贡献,以及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

既有的相关研究对印度公共制度的缺陷关注不多,而本书深入研究印度公共制度的缺陷,其历史、文化和社会成因,其对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形成的挑战及未来的变革趋势。

既有研究对中国经济转型和长期增长中制度变革和制度红利的分析,较少以印度为参照系,而本书关注印度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的启示。并指出中国在社会同质性、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等方面拥有印度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善加珍视,则在制度红利对经济转型和长期增长的贡献这方面,中国或能超过印度。

本书的不足:

由于作者计量经济学功底不厚,水平有限,加上印度公共制度的复杂性,难以找到恰当的变量,定量分析公共制度对经济转型和长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书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不足。期待以后有高明者,运用计量方法,对本书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本书各个章节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因此,少数议题如法治与服务业,“保留政策”、社会碎片化等,在不同的章节均有涉及。虽然各处侧重点不同,文字表述也尽量不同,但读来难免有少许重复之感,还请读者海涵。


谨以此书献给我已逝的父亲,健在的母亲,风雨同舟的丈夫和爱若生命的儿子

本书是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制度红利与经济转型:印度的经验、教训与启示(12BJL052)”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