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形式:建模系统理论与符号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拥有一种制作复杂、精妙、丰富的模型(models)的本能,是区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众多特征之一。模型制作(model-making)是人类智力与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典型特征。在建造房子之前,建筑师会制作一个小模型,并且/或者通过蓝图绘制技术,描绘出房子的结构特征。勘探者在即将穿过某个地域之前,会草拟出一份地图。科学家为了获得关于原子和亚原子微粒物理行为的“心理视图”,会勾画出它们的图示。小模型、蓝图、地图和图示等是如此的常见,以至于人们很少会注意到它们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更少会有人思考它们存在于人类物种中的原因。模型制作是一种真正惊人的生物进化的成果。没有了它,现代人类简直不可能进行日常生活。所有这些都表明存在着一种建模本能(modeling instinct),它对于人类精神和社会生活的意义等同于身体本能对于人类生物生命的意义。现在,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建模本能在其他物种中也能被观察到,已有大量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的相关文献记载。这些思考总是会引发一个有趣的问题:建模(modeling)在生命体中的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应地又引发了一连串相关的问题:人类建模与其他物种建模系统之间有何异同?建模与认知(knowing)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本书的目的就是呈现和描述一个方法论框架,它能够被用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该框架的发展是建立在名为生物符号学(Biosemiotics)的研究领域的成果基础之上。这是符号学(Semiotics)领域内部的一次运动,目的是为了研究所有生命体内部和跨生命体的建模行为的表现形式。这个方法论框架被称为建模系统理论(Modeling Systems Theory,简称MST),由本书作者之一——托马斯A.西比奥克——通过其关于生物科学和符号科学交汇的毕生研究而发展出来(参阅Sebeok,1994)。本书既是一部关于建模系统理论的整合性通览,又是体现它如何能够启发并可能扩大符号学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一本解说性纲要。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从建模系统理论中提炼出我们认为该理论对于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所具有的主要启示。因此,我们以一种便于使用的“教科书”的形式创作了该书,使读者能够获得一个非技术性但又综合的视角,从而了解建模系统理论在本质上究竟是什么。

本书是一次合作努力的结果,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源自于第一作者托马斯A.西比奥克的研究和观点,以及它们对第二作者马塞尔·德尼西在多伦多大学教授符号学理论课程时所产生的实用启示。其次,它的具体结构和内容得到了两位作者在印第安纳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同事与学生多年来所传递的诸多建议与评论的引导。我们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体现他们所告诉我们的一切对他们来说会非常有用。该书可作为一本参考手册,使用对象包括对建模系统理论感兴趣的符号学家以及研修符号学、传播理论、媒体研究、生物学、语言学或文化研究等领域高等课程的学生。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创作该书,使得广泛的读者群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个相对尚不知名的科研领域所进行的迷人且重要的研究工作,而该领域对于大众接收来说,多显得太过专业化。书中每一章都包含了许多实际例解,以及关于建模系统理论进行跨物种建模研究的可能应用的深入洞察。然而,本书的写作手法还并没有到对该问题进行过度简化处理的程度,读者还是需要花一些心力来理解每章的内容。较为专业化的部分可能需要多读几遍。

本书的焦点在于实用,因此对专业性文献的批判参考就保留了最小的篇幅。为了综合性起见,我们在附录中加上了一个颇具广度的参考文献部分,建模系统理论框架正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样附加的还有一份便于使用的专业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