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社会的每次进步,都少不了新生产力的推动和新旧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运用自身的智慧浇筑起一个万物互联的平台,不论是网站与应用程序的设计,还是通信协议的多元化,抑或是终端硬件的升级,都为我们生活的革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互联网时代,个人智慧不可或缺,风险投资机制与研发模式也在逐步开发,不间断的尝试与创新更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既往的社会金字塔结构,就信息交流方面而言,不可胜数的链接与分享使得普通个人与强大机构之间、底层大众与顶层精英之间拥有了趋向平等的空间与机遇。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交流的特权消解产生连锁反应,重构了话语权力与全球性的资源分配方式;与此同时,社会成员间的壁垒日益被打破,人们可以借由互联网穿越重重障碍实现对话。
然而,身处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法完完全全沉浸于欣喜之中,超出预期的便利也往往带来了难以预料的问题。创造财富的奇迹伴随着潜在的经济泡沫,计算机智能对人类既是解放也是威胁,科技创新速度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未必步调一致,虚拟世界补充了现实也导致了网络成瘾,社交网络令人际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数据带来巨大参考价值也为隐私带来隐患,技术壁垒与知识鸿沟客观存在……目前我们尚未提出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而矛盾却集腋成裘。当严峻的挑战依然存在时,我们的思考便始终停不下脚步。
正是互联网的兴盛与冲突并存,让我们来回审视这个崭新时代里幸福的解释。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与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的实现与精神的充盈,都是在互联网时代里需要反复强调的。链接与分享,不只是纯粹的操作行为,更是认知盈余的供给和社会力量的动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力图创造效益与业绩,还学会了给予与接纳;链接与分享让我们不局限于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人的价值与精神亟须彰显。面对“互联网”这个宏大的话题,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的学者,对“人”的尊重是我矢志不渝的坚守。
一
1987年9月20日,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发送了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简简单单的一行字,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接轨。1994年4月20日,中国连入互联网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真正意义上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正式迈入互联网时代。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今非昔比。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规模大、增速快、潜力足,相当数量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和初创企业也已登上国际舞台,近年繁盛的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也令人瞩目。截至2016年,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7.1亿,约相当于印度与美国的网民总量,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中国的互联网消费规模高达9670亿美元,仅略低于美国。同时,中国互联化程度高,eGDP在整体GDP中的占比高达6.9%,位居世界第二。并且,中国互联网的腾飞也使得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巨龙”茁壮成长。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中就有五家中国公司入列。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的近三成,市值占比则高达四成。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且逐渐形成生态体系,百度、腾讯、阿里三大巨头构建了广泛的生态体系,培育了不同细分行业的领头羊。与此同时,第二梯队企业的奋起直追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孕育着新一轮的群雄争霸和竞争格局的潜在变迁。
时至今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塑形已经和互联网的发展紧密交织,中国网民爆棚式的需求、惯习与思维方式也持续影响着互联网世界的建构过程。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环境红利成为主要驱动因素,互联网的解决方案也改善了原有产业痛点,获得了跳跃成长的机会,在某些领域甚至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互联网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对互联网本土化进行学理观照,便是极富价值与意义的。
二
中国互联网行业虽然以应用驱动为主,但围绕技术和应用的结合及技术对商业模式的推动,仍然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独特创新。这些独特的创新往往源自本土化的市场需求,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市场部分领域发展阶段尚不成熟,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优化实现落地;通过整合各种场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生态系统,实现最快速的用户获取。
具体而言,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国互联网侧重本土化定制能力,善于挖掘本土特色需求。同时,由于竞争者众多,发展节奏快且多变的特点,微创新、改良性创新往往成为竞争聚焦点,更强调贴近需求变化、敏捷响应、短期见效。在部分领域,中国互联网必然面临传统线下市场的成熟度不高、基础配套不足等各种问题,这往往需要互联网企业自主参与运营,通过大量的地面推广来引导和培育市场。最后,复杂的现实情况也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垂直领域建立综合生态提出了高要求,中国互联网整体竞争格局亦呈现较强的生态布局特点。
中国这种独特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吸引了国内外各方的关注,学界业界纷纷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种角度对此展开了大量的分析,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本书精选六篇文章,每篇文章对应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互联网平台,涵盖了从视频、社交到教育等多个领域,力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充分展现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多样性,并且试图见微知著,通过案例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上还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如何展望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本书六章分别以爱奇艺、乐视、优酷土豆、哔哩哔哩、知乎、MOOC六个平台为分析案例。前四家视频网络平台虽然都是以视频分享为经营重点,但无论是在内容生产、网站生态还是运营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乐视网现已停止运营。本书相关章节内容成于乐视网停运之前,仅对其正面价值进行研究,特此说明。我们将这四家视频网站并置并进行纵横对比,希望能对研究相关方面的读者有所裨益。此外,我们还关注到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分享网络平台和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网络平台,它们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发展轨迹,在各自目标受众群体中影响力不俗,然而相关研究著述较少,或者学理关注尚为破碎且泛化,缺乏综合解读与立体把握。本书对此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发掘它们的优势,找出它们的缺失。如果本书所呈现的综述性文献资料能填补些许空白,给其他研究者带来参考价值,我必将深感荣幸。
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互联网能壮大到今天的程度实属不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在场者,更作为守望着这场变革的专业研究者,我对这些本土互联网企业的茁壮成长感慨良多。经历过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掣肘,也顺应过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然也品尝过机遇所带来的甜头,这些当初的种子公司长成了当下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参天巨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同时竭尽全力在全球扩大影响。从人的价值而言,它们的发展道路也印证了“工匠精神”之必要,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周礼》当中的《考工记》有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讲究以开放视野吸收前沿技术,创造顶尖成果,它与互联网时代追求的创新相一致,无疑是这个时代里应被中国互联网企业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如果说互联网思维表现为开放、创造、创新,“工匠精神”表现为严谨、精致、专注,那么二者的融合将不单单带来一种简单相加的物理效果,而会是一种巧妙的化学反应。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要旨,也是我和我的学生们所潜心追求的治学态度。知识的积累与呈现是一个认知不断深化并接近圆满的探索过程,本书作为我们对互联网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这个领域及话题更深层的思考与讨论,促使学科与业界进步。本书如有纰漏,衷心烦请读者、学者以及从业人员不吝指正。
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