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使用现状
2.1 数据来源与调查方式
笔者在微信公众账号中以“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14年3月20日,搜到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共计112家。去除无信息、信息量极少(推送信息历史记录总量少于10条)和处于试用期的账号后,从剩余的43个账号中随机抽取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公众号10个,2014年全国排名前100位的高校图书馆公众号10个为代表进行调研,以便能更为直观地了解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的使用情况,具体见表1、表2。
表1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量)情况统计*(2014年4—6月)
表2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量)情况统计*(2014年4—6月)
*2014年4—6月的统计量
*阅读推广信息主要包括与图书馆阅读推广、阅读活动宣传及阅读推广相关的信息,如:书刊、数字资源、馆藏资源、电影等推荐,图书阅读宣传、阅读推广活动及讲座的预告与宣传,国学知识、美文、历史文化分享和健康知识、生活常识等分享。不包括:图书馆新闻公告、相关工作通知、信息查询与服务说明及其他较难界定的信息。
2.2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使用情况分析
2.2.1 微信公众平台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利用率较高
笔者所调查的20个图书馆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推送服务时均推送了与阅读推广相关的信息。其中,18个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信息量占信息推送总量的比重大于60%。可见,微信公众平台正逐渐被图书馆着重地运用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工作中。
2.2.2 微信订阅号的阅读推广使用率高于服务号
在调查的20所图书馆中,仅有上海图书馆、昆山市图书馆与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3所图书馆注册服务号。根据笔者掌握的数据可知,服务号对阅读推广信息的推送量远远低于订阅号。在调查的服务号中,2014年4-6月阅读推广信息推送总量最低18条,最高仅22条;而订阅号的阅读推广信息推送量最低15条,最高则达220条。同时,订阅号的推送频次也明显高于服务号,更宜于阅读推广的持续进行。
2.2.3 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的持续性较强
阅读推广信息月均推送频次大于10次/月的公共馆与高校馆各有6所,占所调查图书馆总数的60%。若按一个月30天计算,调查中60%的图书馆正有意或无意地以至少平均每隔1~2日一次的频率在进行阅读推广,这种频次的阅读推广相对以活动为主、集中在某个时间段里开展的传统阅读推广显示出了更强的持续性。
2.2.4 公共馆与高校馆对微信公共平台阅读推广重视度差异不大
通过对这两种类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信息百分比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公共馆阅读推广信息占比量最低为64.2%,最高95.5%,平均84.7%,高校馆最低52.9%,最高达96.2%。平均74.99%,两者无明显差异。
2.3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内容分析
2.3.1 内容载体
从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内容的载体来看,在调查的图书馆中,只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2所高校馆和首都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3所公共馆全面使用了文字、图片、视频、语音为载体。如:首都图书馆[5]的“微语好读”读书宣传,可根据指示在系统中直接输入关键词,获取不同名人以语音形式对读书的看法与见解。厦门大学图书馆[6]在2014年的“图·时光”毕业季活动中尝试开展语音专题活动——毕业生语音留言。其余15所图书馆仅以文字与图片作为内容载体。可见,大部分图书馆的内容载体还较为单一,对推广内容载体的把握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2.3.2 内容获取方式
本次调查发现,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内容的获取方式较为单一,缺少个性化。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获取方式除通过信息推送获取外,还可由自定义菜单自助获取,而自定义菜单中嵌入的“微社区”功能还可供用户进行“多对多”的信息交流。但在调查中,没有任何一家图书馆使用微社区交流功能,仅8所图书馆同时使用信息推送和自定义菜单进行阅读推广。
2.3.3 推广内容的特点
首先,从推广内容的类型来看,目前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仅以读书活动及讲座的宣传、书刊推荐、影片推荐这3种类型为主,推广类型的丰富度较低。就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图书馆在微信阅读推广方面都只做到了广而告之,图书馆实际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占据了微信阅读推广内容总量的很大比重。
其次,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图书馆的推广内容都较为繁杂,信息推送随意性较大,缺少系统化、有规律的推送。只有少数图书馆建立了较为清晰的推广专题分类系统化推广。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7]将好书推荐、电影推荐、讲座等信息进行了专题归类,分为“图书馆好书推荐”“佳片有约”“北大读书讲座”等系列版块。
此外,大部分图书馆阅读推广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读者类型与需求的不同来设置栏目。在调查中只有部分公共图书馆做得较好,以多数图书馆都设有的好书推荐为例,温州市图书馆[8]依据读者的年龄和兴趣爱好,将推荐的图书分为:“80后的专属回忆”“亲子共读”“文学世界杯”等不同系列,供不同的读者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