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人类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自我表达就是个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超验主义哲学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将自我表达与成长、发育、发展共同视为生命的主要意义;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认为,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物质世界、感性世界、经验世界的种种限制,生活就是为了发掘、表达与充实自我。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的“自我呈现理论”对“人在社会互动中如何表达自己”进行了讨论。在该理论中,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人们都是演员,通过表演给观众留下印象。也就是说,当人们进入某个特定情境中后,就要开始呈现自己,即进行一系列表演;在此过程中,人需要决定自己如何站位,说什么,怎么做等。在戈夫曼看来,自我呈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个体为了在互动中向他人传递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的正面信息,而采取一系列行为,建立、维持或者提升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总的来看,自我呈现通过表演行为定义了一个传播者的身份,传播者所做的就是通过呈现自我,推进社会互动的持续性进行,并最终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本能”这一目的。从这个意义来讲,自我呈现是生产、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是人际互动中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形态,并为现实世界中的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提供动力。
在戈夫曼的研究中,“自我呈现”的情境是面对面交往的物理空间,戈夫曼将“情境”界定为“任何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屏障限制的地方”, “受一些时间方面的限定”, “建筑物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人们根据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表演行为。在全球化的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地理界限因为媒介技术飞速发展而不断被突破之际,“自我呈现”的情境随之从现实世界拓展至“真实虚拟空间”——互联网之中;物理空间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关联被网络所打破,进而形成了新的自我呈现空间与人际传播情境。在这一进程中,建立在web 2.0技术基础之上,依托于多种网络应用与平台,并由用户自己生产内容和交流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成为人们自我呈现最为活跃的舞台之一。这个“舞台”汇聚了具有不同社会身份、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表演者,他们根据社交媒体中的各种情境呈现自我,形成媒介化的“自我”(the networked self),进而对线上线下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社交媒体语境中个体的在线自我呈现行为,对呈现行为的原因、行为模式、呈现效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是,笔者发现,绝大部分文献的研究语境具有“单一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大多研究者分析的是同一文化语境中某群体的在线自我呈现行为,但对跨文化语境下的特定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呈现行为的关注是有所缺失的。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跨文化”成为当下最为普遍的传播语境特征之一,当代社会也已从现代性的“固体”阶段过渡到“流动的时代”(liquid times)。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留学生、学术交流人员、商旅人士、外籍劳工等流动性旅居者人口构成的“跨文化交往群体”人数与日俱增,其中,在美中国旅居者成为这个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根据美国国际教育机构(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权威报告Open Door Report, 2015—2016年度在美国高校留学的国际学生总人数达到1043839人,中国留学生是其中最大群体,占比32%; 2015年中国赴美访问学者已达到40193人,是美国最大的国际访问学者群体;此外,国家汉办派出的孔子学院教师、民间经贸往来的商旅人士的人数近年来也在逐步攀升。在美中国旅居者在中美两国的教育、文化、经济领域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伴随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旅居者的在线自我呈现行为也成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大多数在美中国旅居者同时使用中美两国的社交媒体,所以他们同时身处中国本土文化和美国跨文化的传播情境之中,这正好为研究同一语境和跨文化语境下,旅居者在线自我呈现行为的差异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那么,在美中国旅居者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在线自我呈现行为具有什么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了解在美中国旅居者这一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群体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自我呈现及表达行为的本质特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国内外文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的主要动机就是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厘清在美中国旅居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行为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