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1 亚洲新兴经济体对经济赶超的强烈愿望

亚洲模式形成的首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环境和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亚洲新兴经济体对于发展经济有迫切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独立,但由于列强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战争破坏,其经济极端落后,民众生活困苦。因此,振兴民族经济是独立后各国政府实现政治合法性的唯一选择王永钦:《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一个东亚模式的理论框架》,《学术月刊》,2015年第4期,第57~70页。。表1-1是世界主要新兴地区在1820—1990年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占同期西方发达国家人均GDP的百分比。可见,在19世纪初,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相比差异不大(非洲除外),人均GDP大致占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半以上。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分化。1913年,亚洲地区增长出现逆转,东亚8个经济体人均GDP占西方国家人均GDP的10.8%,显著落后于东欧(42.5%)和拉美(37.1%)。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60年代,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苦难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百废待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总体人均GDP占西方国家人均GDP的百分比徘徊在11 %的水平上下,仍远远落后于东欧和拉美。因此,亚洲新兴经济体要维持国家独立和政治稳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使国民脱离贫困并改善国民生活水平。

表1-1 不同地区(经济体)人均GDP占西方国家人均GDP百分比(%)

注:1.西方国家包括西欧各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

2.人均GDP以1990年不变价美元计值。

资料来源:Servaas Storm and C. W. M. Naastepad, 2005. Strategic Factor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1950-2003. Development & Change, 36(6):1059-1094, 1061.

另外,当时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助于实现亚洲新兴经济体发展经济的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经济逐渐复苏并且日益繁荣。到了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发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应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设立跨国公司等形式把夕阳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亚洲新兴经济体利用这一时机,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这一行为被一些学者理解为该地区恢复经济重要性的一个过程。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日益强化,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制造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正如表1-1所示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亚洲新兴经济体开始赶超东欧和拉美;90年代,大部分亚洲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超过东欧和拉美,相反东欧和拉美在最近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则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