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司马光穷经编通鉴 王安石皓首变祖制(下)
史说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故为子起名曰光。六岁时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书中要意,并且做出砸缸救友事件,震动京洛。天圣九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出任利州转运使,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在栈道上遇巨蟒,手持利剑扎进蟒尾,使巨蟒疼痛滚下栈道而死。司马光博强识,当时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尚书张存主动将女许配,枢密副使庞籍将司马光养为己子。宝元元年,司马光二十岁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判官。宝元二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改任苏州判官。
庆历元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柩回乡夏。居丧期间发奋读书作文,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皆出于此间。庆历四年,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政声赫然,民皆称之。庆历六年,司马光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庆历七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司马光呈《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给父执庞籍献计献策。实际起义军只坚持六十六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皇佑三年,司马光三十三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皇佑五年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至和元年,庞籍罢相出任郓州知州,遂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司马光离开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诸友,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至和二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其时宋与西夏休战,司马光建议绝互市、建堡垒以卫边界安宁,庞籍从之。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大败而归,抑罪自杀。庞籍因被解除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道:“庞经略因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独臣罪,以至典刑。”庞籍得知,急上奏章引咎自归,请免司马光之罪。庞籍与司马光忘年之交,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大恩,待其家人如同亲属。
嘉佑三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佑六年擢修起居注,不久迁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任职期间前后向皇帝上奏疏一百七十余份,上书三言、五规,多次谏劝继嗣问题,仁宗遂将奏折转至中书省,直到赵曙被立为皇太子。赵曙即位,两宫矛盾加剧,司马光先后进《上皇太后疏》及《上皇帝疏》,又上《两宫疏》,指出“金堤千里,溃于蚁穴;白璧之瑕,易离难合”。兼之韩琦、欧阳修等居斡旋,终使太后和英宗矛盾趋于缓和。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获得千缗,乃将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治平二年,司马光任龙图阁直学士,辞去谏职。治平三年,司马光将《通志》进呈英宗,记载自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指示接续《通志》往下编修,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始作《资治通鉴》。
未料《资治通鉴》起笔未久,英宗不寿,便于治平四年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司马光,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为御史中丞。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经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遂决意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由此二位老友因政见不同,进行激烈争辩,在朝堂议政会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司马光还进行劝解说服。宋神宗希望司马光能辅佐自己挽救危机,熙宁三年擢为枢密副使。司马光以自己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辞,连上五札自请离京,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
太子赵顼继位,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并遣冯行己向辽朝告哀。又尊皇太后曹氏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为皇太后,命宰相韩琦为山陵使。同月又以韩琦为司空兼侍中,曾公亮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进封英国公,文彦博为尚书左仆射、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富弼改授为武宁军节度使、进封郑国公,曹佾改授为昭庆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张昪改授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宗谔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授为集庆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欧阳修、赵概并加尚书左丞,仍为参知政事之职,陈升之为户部侍郎,吕公弼为刑部侍郎,允弼、允良并加守太保,册封其弟东阳郡王赵颢为昌王,鄠国公赵頵进封乐安郡王。赵顼即位时面临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岁币,使国家财政年年亏空。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赋税徭役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之际,赵顼对太祖、太宗所定祖宗之法产生怀疑,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唯一途径。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赵顼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改革谋略。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远大抱负折服,君臣二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西元一零六九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变法措施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
既说熙宁变法,必先说执行变法之人。史说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宋真宗天禧五年出生,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景祐四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庆历二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放弃京试入馆阁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皇祐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欲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又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其为群牧判官,不久迁任常州知州,得与名儒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嘉祐三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进京述职,作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现实,认为解决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积弊,扭转积贫积弱局势,仁宗未纳。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欲委以重任,又担心其不愿出仕。不久强征王安石任直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皆引为盛事。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由此得罪王公大臣。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宋英宗在位四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均以服母丧及有病为由,拒绝入朝。至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王安石以为得遇知己明主,随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原因,指出目下危机四伏社会问题,期望神宗有所建树,认为大可有为。
闲言少叙,书归正本,且说王安石被神宗擢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提议变法,神宗赞同。遂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与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余人,颁行新法。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改革。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后又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蔡确多人,参与变法实施。王安石变法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积贫积弱局势。然而变法触及朝中保守派利益,遭到激烈反对。由是法令颁行不足一年,拥护与反对两派即展开激烈论辩及斗争。
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神宗不准其奏,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其职。首相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王安石虽多方辩驳,神宗认为应听取各方建议,开始动摇变法决心。王安石由是称病在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韩绛等屡次规劝,神宗复又亲自挽留,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变法继续艰难进行,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相继离开朝廷。王安石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弹劾李定违背孝道,皆被罢出朝廷。其后吕惠卿因父亲去世离朝归宁,王安石便对曾布委以重任,信任非常。至熙宁三年,旧友司马光终于出手,亲写《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决心。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不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
熙宁四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易受蛊惑,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君臣之间出现分歧裂痕。熙宁七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其法。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圣主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王安石罢相。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播乱天下。神宗由此终对变法产生怀疑,罢免王安石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转而径授吏部尚书之衔。王安石罢相之后,心系变法成果,犹恐半途而废,奏请神宗令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求召韩绛代替自己职务,二人遂坚持王安石制定成法。吕惠卿掌握大权之后利欲熏心,却担心王安石再次回朝,创借办理郑侠案件机会陷害王安石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用意险恶,遂密奏请召回王安石。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入朝拜相。正是:历代改革斗锋芒,一波三折断人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