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唐卡的发展历程
TANGKADEFAZHANLICHENG

唐卡是流传于我国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其名词根据藏文音译而来。“唐”在藏语中是“平坦、广阔的空间”之意,藏族人将草原等平坦、开阔之地就用“唐”来称呼,如甘肃甘南拉卜楞寺附近有名的桑科草原,藏族人就称其为“桑科唐”;“卡”指的是在空白处涂上色彩的意思。二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在平坦的空白处描绘上色彩。唐卡所绘的内容范围涉及很广,主要包括释迦牟尼、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历代名僧及仙女之类的人物形象,并辅以山水、花鸟、建筑等背景,另外还有藏医藏药、民俗故事等众多内容。

释迦牟尼传记 彩唐 高86厘米 宽69厘米 西藏 勉萨派唐卡 罗布斯达 2010年

唐卡产生于何时?目前有关其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在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释迦佛像·水晶宝镜》一书中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吉祥天母的女神像,于蔡巴万户长时期被果竹西活佛看到并将此幅女神像作为装藏的内容,放置到佛像里。这个故事中并无“唐卡”一词出现,对其材质、画法等更无记载,可视为唐卡产生的传说。第二,成书于公元12世纪的藏文典籍《巴协》中在介绍8世纪于西藏山南地区建立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时,曾记载此次建造寺院:“总共有塑像七十九尊,经部续部传承画像十四部……大门三十六……大丝缎唐卡三。”至于此“唐卡”是否是如今我们所谓的“唐卡”,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至少可知,“唐卡”一词于11世纪左右就已出现,其实物应该为绘于大丝缎之上的画作。现今我们可见的最类似唐卡的作品为公元836年绘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藏经洞佛画《药师佛净土》。这件作品被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回英国,不管从题材内容还是构图形式、色彩运用都与今天的唐卡颇为相似。除此之外,因从古至今绘制唐卡的画工大多为僧人,而参与绘制这幅佛画的画工中就有一位名为白央的藏族僧人,由此可见,这幅作品可说是藏族唐卡艺术的雏形之作。除此之外,俄国人科茨洛夫曾于1907年在西夏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盗掘走数千万件珍贵文物,其中便有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数幅唐卡作品,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诞生于十一二世纪,其理由是1227年成吉思汗率兵攻占黑水城,城镇尽毁,而这些唐卡作品则要早于成吉思汗毁城之前。这批作品中既有精美的缂丝唐卡,亦有色彩鲜艳的绘制作品,其佛像的法相、坐姿等均与如今的唐卡形式相似。如此,如果从《巴协》记载的唐卡诞生时期公元8世纪算起,唐卡的历史至今已有130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齐吾岗巴”、“勉唐”、“钦则”、“噶赤”、“勉萨”等画派。其流布区域从一开始的西藏,后又传到青海热贡、四川甘孜等地区,并在各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006年,藏族唐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以唐卡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青海热贡艺术则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藏山南桑耶寺

西藏山南桑耶寺壁画

大英博物馆藏《药师佛净土》 836年藏族 画僧白央

唐卡作为一种佛教艺术,以艳丽的色彩、独特的颜料配方、简洁清晰的人物造型,以及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与青藏高原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风格而备受藏族各界人们的喜爱。其表现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宗教、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民族风情和藏医藏药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大百科全书”。唐卡种类繁多,按质地可分为纸质唐卡、布质唐卡和丝质唐卡等。按制作工艺,可分为彩绘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缂丝唐卡、堆绣唐卡、缎制唐卡、珍珠唐卡等。其中,占比最多的彩绘唐卡采用工笔重彩的绘画方式,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匀净协调,笔法细腻,工笔精细绝美,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色彩艳丽富于装饰性,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节奏感、运动感和立体感,强调了整体的完美。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佛教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水城缂丝唐卡 绿度母

黑水城唐卡 空行母

黑水城唐卡 空行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