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1 文献回顾
通过检索和梳理相关外文文献可看出(见表2-1),现有西方文献中提到的多维邻近性包括地理邻近、组织邻近、制度邻近、社会邻近、文化邻近、技术邻近、认知邻近等多个维度。其中地理邻近出现的频率最高,虽然不少文献也提到了邻近性的其他维度,但这些维度的界定存在明显的争议。且不同学者对邻近性的考察视角有一般层面和二元层面之分,在一般分析层面,邻近性是指某一组织或地区的邻近性的空间辐射范围;在二元层面则是关注于两个区域或组织之间的具体的邻近性及邻近程度。
表2-1 文献中被使用到的邻近性种类及对应频数
1.地理邻近性
地理邻近性(Geographical Proximity)是最常出现在文献中的邻近性概念,有时也被称为地域邻近性(Territorial Proximity)、空间邻近性(Spatial Proximity)、本地邻近性(Local Proximity)或物理邻近性(Physical Proximity),在很多研究中并没有明显地出现“地理邻近性”这一概念,而是用“邻近性”代替。在一般分析层面,相关组织的地理聚集就叫该地区的地理邻近,而在二元层面中则认为是两个互动组织之间的距离,如Torre(2005)认为地理邻近性是两单位之间的公里距离。尽管不同学者对地理邻近性的表述不同,但归其本质都是指主体间要素传播和运输需要面对的物理距离。
对于地理邻近在组织合作中的作用基本上达成共识,一般认为主体间较近的地理距离更有利于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而频繁的交流有利于组织间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进而提高组织间信息交换的频率和效率,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创新活动的产生(Torre,Gilly,2000;Howells,2002)。
2.组织邻近性
组织邻近性(Organizational Proximity)在现有文献中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的定义中,Oerlemans和Meeus(2005)将组织邻近性界定为主体同属于同一关系空间,这显然与下面要提到的社会邻近性的概念有所重叠。而Torre和Rallet(2005)基于交流视角将其定义为:组织邻近性为主体间具有能促进互动的隐性或显性的规则或行为惯例,以及具有同一套表述系统或信念集,这显然又与认知邻近性、制度邻近性、文化邻近性的概念有所重叠。一些学者索性将一些与组织邻近内涵重叠的邻近性维度划归在组织邻近性名下,并称为广义邻近性,如Knoben和Oerlemans(2006)将认知邻近性、制度邻近性、文化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狭义组织邻近性五个邻近性统称为组织邻近性。其次,组织邻近性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加以区分,在一般分析层面,通常只关注于合作网络的特征和主体的组织特征而不是两公司的关系特征;在二元层面的分析恰恰相反,学者们更关注于具体的两个组织间结构的相似程度。
上述原因导致了对组织邻近性界定的不明晰,以致对于组织邻近性在促进组织合作中的作用机理尚未有清晰的阐述,只是在二元层面认为组织邻近性促进组织合作,是因为合作伙伴双方组织内容结构相似,使合作伙伴的隐性知识和其他非标准化的资源更顺畅地流动和转移,从而促进合作创新。
3.制度邻近性
制度邻近性(Institutional Proximity)概念本身没有太多的争议,多是基于North(1991)所说的制度是人为设置的,是用以制约政治结构和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的。制度包括非正式的限制(如认可、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限制(如宪法、法律和财产权利)。在一般层面,制度邻近性是以研究主体的国家、区域的制度框架相似为基础的,这些正式制度(如法律和准则)和非正式制度(如文化准则和习惯)共同影响着行为协调的方式;在二元层面,则主要依据不同组织间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相似水平来确定二元层面的制度邻近性水平。但制度邻近性内涵与其他维度邻近性内涵有重叠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制度是依据文化背景而设立的,故制度邻近性与文化邻近性有些相似;又因为组织制度既是组织的一部分也是制度的一部分,所以与组织邻近性有某些重叠;再者,组织、制度、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况也为邻近性概念的精确划分增添了困难。正如Knoben和Oerlemans(2006)所言,制度和文化相互关联性很强,几乎不可能完全界定开来,如一些学者将制度定义为人造文化,对制度邻近性的二元分析包括组织的规则和惯例,所以制度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在二元分析层面可以简单地看做组织邻近性的一部分。
制度邻近性在组织合作中的作用机理相关文献尚缺乏深入阐述,只是简单认为制度上的相似可以降低交流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
4.技术邻近性
技术邻近性(Technological Proximity)是以共有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有时因为它们的无形性被定义为虚拟邻近性(Virtual Proximity)(Schamp et al.,2004)。Tushman和Anderson(1986)对于技术的定义具有普遍性:技术可以被定义为处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工具、设备和知识(过程技术),或者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工具、设备和知识(生产技术)。然而,技术邻近性并不指这些技术本身,而是指知识主体对这些技术的应用。一般层面上,技术邻近性强调主体为了从组织环境中获得外部知识所应具有的先验知识与技术(Cohen,Levinthal,1990);二元层面上,技术邻近性则要通过相对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加以说明(Lane,Lubatkin,1998)。吸收能力与相对吸收能力的区别在于:吸收能力认为一个公司的学习能力决定于公司本身,而相对吸收能力认为这个能力同样决定于交换的知识源,即取决于交换双方。
一般认为,技术邻近性在合作创新中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技术邻近能够使主体间的相对吸收能力加强,使相互交流和知识转移变得容易。但过高程度的技术邻近性也会因缺乏新的知识源而产生技术“锁定”的负面效应。
5.文化邻近性
文化邻近性(Cultural Proximity)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其模糊性源自文化本身宽泛的定义,即文化是解释人的行为与行动的思维模式、感觉模式,或行为、符号模式。它在特定时间被特定的群组所接受和共享,将组群成员联系在一起,定义和区分与其他组群的差异性的思想、感觉、行为模式(Burns和Stalker,1961;Pettigrew,1979;Wilkof和Brown,1995)。在一般层面,文化邻近性着眼于国家、区域间的文化相似与区别;在二元层面则关注于组织间的不同文化差别,国家层面的文化区别被淡化,组织文化差别被加以强调(Wilkof和Brown,1995)。可见,在二元层面文化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文化邻近性在促进发展与创新方面的机理与制度邻近性颇为相似,即共同的文化背景能够促进组织间的理解和沟通,使组织相互沟通的成本更低,沟通效率更高。
6.社会邻近性
社会邻近性(Social Proximity)有时被称为个人邻近性(Personal Proximity)(Schamp et al.,2004)或关系邻近性(Relational Proximity)(Coenen et al.,2004),一些学者把它看做组织邻近性的一部分,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邻近性。无论持何种观点,学者(如Oerlemans和Meeus,2005)对社会邻近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论断,即社会邻近性总是指主体属于同一关系空间。这显然与组织邻近性概念明显重叠。在一般层面上,考察的是公司是否同属于一个社交圈或在合作网络中占有的相对位势;在二元层面上,则强调两个公司与其他第三方公司在社会关系上的相似性。在一般层面集中于对公司群组或网络群组特征的考量,而在二元层面则聚焦于合作组织本身的特征。
社会邻近性对于创新的重要性主要在于,社会关系的邻近不仅协调交易,让主体间拥有了相互的信任、共同的经验,以及共同的外部知识源,而且为组织间知识交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进而促进了创新(Boschma,2005;Oerlemans和Meeus,2005)。
7.认知邻近性
以Wuyts(2005)、Nooteboom(1999)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认知邻近性(Cognitive Proximity)是指主体觉察、说明、理解和评估世界方式的相似性。另一类学者(Rallet,Torre,1999;Torre,Rallet,2005)则强调认知邻近性是以同属于一个社会实践网络为基础的,侧重于有效的交流而不管地理距离的远近,因此此类学者通常将认知邻近性看做组织邻近性或社会邻近性的一部分;以Boschma(2005)为代表的第三类学者则指出,认知邻近是一个包含技术邻近在内的内涵更广泛的概念。
认知邻近性在合作创新中的影响机理的大致观点是,不同的组织文化、习惯、规则和惯例影响主体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为了有效地交流转移新知识,主体需要拥有对事物相似的(并非一致的)认识,即相似而并非一致的认知水平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移,促进创新活动的产生。
2.1.2 现有多维邻近性概念模糊性的解析
根据上文分析,将文献中的多维邻近性在一般层面和二元层面的不同内涵,以及多维邻近性之间相互重叠的关系用图2-1、图2-2表示如下。
图2-1 多维邻近性在不同分析层面的不同内涵
图2-2 文献中多维邻近性的重叠
图2-2显示出文献中多维邻近性的重叠关系,各邻近性之间的交集用数字标出,重叠部分的含义具体为:①组织制度上的邻近;②由文化所限定的那一部分制度的邻近;③组织文化上的邻近;④由文化所限定的那一部分组织制度的邻近;⑤组织合作关系中的社会关系邻近;⑥由文化所促进的社会关系的邻近;⑦由文化相似所带来的技术知识的邻近;⑧由共同的知识基础所引致的认知邻近性;⑨由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相似所带来的认知上的相似性;⑩由文化上的共同或相似所引致的对事物认知上的邻近。
正由于不同维度邻近性概念的相互重叠,以及同一维度概念分析视角的不同,引致了现有多维邻近性概念的模糊性。具体说来,多维邻近性概念的模糊与歧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一邻近性使用多个不同的名称,如地理邻近性和空间邻近性;(2)不同维度邻近性之间有明显的重叠现象,如文化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组织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制度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等;(3)同一邻近性具有不同的分析层面,如组织邻近性的一般层面和二元层面、制度邻近性的一般层面和二元层面等;(4)同一邻近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组织邻近性的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