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师(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伉俪儿女情

彭瑞骢的爱人卜毅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富裕的大家庭,少时生活优越。在学生时代,她看到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人民深受苦难,心中的正义感驱使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卜毅1943年开始参加抗日活动,同年她去了解放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彭瑞骢和卜毅是在阜平城工部共同工作时认识的。1946年抗战胜利后他们在张家口再次见面,不久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当时城工部部长刘仁很关心他们的生活,于是从组织上安排他俩1951年结婚,从此彭瑞骢和卜毅开始了56年的相守。

1953年卜毅调入国务院燃料工业部电力设计院工作。1954年她作为调干生到清华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华北电力设计院担任副总工程师、副院长。这一时期,他们陆续拥有了四个孩子:长子彭军,次子彭红,三子彭小聪,小女彭嵋,一家五口和乐融融。

可彭瑞骢一家安静生活的美好愿望,随着“文革”的开始,像陡然坠落的玻璃球,碎了满地。

1966年彭瑞骢被卫生部工作组定性成“敌我矛盾”后,就被管制起来,不允许回家。而卜毅也受到牵连,再加上抗日时期与刘仁的上下级关系,也被关进“牛棚”达三年之久。无辜的孩子们一夜之间成了地、富、反、坏、右的“黑五类”子女,受尽歧视和侮辱。1969年,年仅15岁的长子彭军被中学安排前往黑龙江建设兵团务农,一待就是8年,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黑土地;因为背着“黑五类”子女的罪名,只能干最重的体力活,直到1977年才回到北京。老二彭红1970年到北京油漆厂工作,没日没夜的纯体力劳动也是一干8年。三子彭小聪1975年就到北京延庆插队。女儿彭嵋在“文革”开始的时候刚刚三岁,造反派抄家吓得她直哭。彭瑞骢年事已高的母亲、岳父岳母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还要经常受到红卫兵的欺扰,相继在“文革”中去世,彭瑞骢甚至没有来得及送他们最后一程。

卜毅白天被批斗,晚上才能回家尽力保护年幼的孩子们,她在回忆文字中写道:1966年“文革”开始,家庭突变,孩子们不知所措,老大时常发愣,老二扶着外婆的肩诉说没吃没穿,老三从此就没了笑容。小女彭嵋只三四岁,常常被人欺负,被辱骂为“狗崽子”。彭瑞骢也坦言:回顾孩子们的成长历史,他们的童年我忙于北医的建设;他们成长的年代,我被隔离、下放,有十年缺位。等我从干校回家时,三个男孩子已经下乡、工作,只有小女儿在家读书。反思对家庭,对我的母亲,对我的岳父岳母,对我的儿子们,我只有深深的内疚和遗憾,但是时光终究无法倒流。

卜毅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严重迫害,从“牛棚”回来的时候头发已经全白了,精神也受到很大创伤。好在孩子们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身的努力纷纷考上了大学,后来又相继出国留学,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了建树,这让彭瑞骢和卜毅倍感欣慰。

卜毅女士在2007年因病逝世。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因脑出血在病床上躺了五个月,彭瑞骢每天守候在病床旁,陪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小女儿彭嵋这样评论自己的父母:“母亲的一生,是感性的,敢想敢干,有爱有恨。而父亲则是位哲人,思想家,充满智慧。他的爱表现为他对家人的宽容、理解和支持。他对北医,也可以说对中国的医学界,投入了毕生的心血。为此,他也牺牲了许多小家庭的利益和对我母亲愿望的满足。父亲几十年如一日专心从事北医的建设和发展,他是个善于思考和探索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