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年鉴(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院(部)工作

法律学院

[2014年概况] 年内,学院师生上下一心、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学院紧跟学校发展动态,扎实工作、务真求实、突出特色、开拓创新,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不断推进学院整体发展,着力提升教学研综合实力,进一步促进学院的发展和稳定,在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凝聚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重视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1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7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50%。学院始终倡导教师秉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优质施教的工作理念,立足本职岗位、加强自身师德建设,建构了一支结构合理全面、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年内,引进高级人才2名(章志远、白冬),新进专业教师3名(李婧、王浩、王晓华),师资博士后2名(姚明斌、毕经纬),思政教师4名(石莹莹、冯元新、王轶、赵强),行政秘书1名(程柽),科研秘书1名(黄河)。另有6人晋升为教授(洪冬英、王戬、崔吉子、陈灵海、毛玲玲、王永杰),2人晋升为校聘教授(李翔、许莉),4人晋升为副教授(冷霞、于明、孙维飞、邓继好),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师资及管理队伍的组织构架与梯队建设。

学院努力为每位教师创造各种培训交流机会,每年定期组织教师赴校外研修班学习、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定期开展教师的自查、评奖、考核工作等。年内,学院选送5人(姚岳绒、邓晓霞、张卓明、王玉珏、高珣)赴国(境)外访学进修、1人(姚远)进行国内访学。学院还充分利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服务社会、回馈大众,推荐3人(孙颖、郑云瑞、郭清梅)赴区人大、法检系统挂职锻炼,1人(焦佳)至上海市教卫党委挂职,以提高实务经验在教研活动中的比重,使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完善学院专业队伍建设添砖加瓦。

院长刘宪权教授入选第一批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并获2013年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此外,获“上海市育才奖”(沈福俊)、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吴一鸣)各1人,获校级“卡西欧奖教金”3人(李翔、陈灵海、于明),“中金缘法奖教金”(曾刚)、 “国浩奖教金”(吴一鸣)、“申银万国奖教金”(曾刚)、“励勤奖”(章佳)各1人。“刘宪权劳模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正努力向着学科及学院的智囊团、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团队的方向开展工作。

狠抓本科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水平。建设本科教学始终是学院工作的重心。学院在保持现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倡导教师以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活动规律的教学方法,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创新:

一是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继续推进学院课程体系的优化,积极引导各教研室树立课程精品意识、认真研究相关课程的创新建设、争创优质品牌课程。年内,学院110余名教师共完成本科、研究生、继教院上半年370余门(次)、下半年350余门(次)课程的课时工作量。

二是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学院已初步构建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模式,继续在2014级新生班级中指定青年教师做专业学习导师。

三是继续推进和完善领导听课制度。力求所听课程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学院教师的教学状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提升,更好地完成教务处相关工作要求。

学院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特征,帮助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学院教师正逐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把授课内容与司法考试适当联系起来,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本科生就业综合竞争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做法已初显成效,2014年学院本科生参加司法考试人数391人,通过人数196人,通过率达50.13%,400分以上的有69人,占通过人数的35.20%。

辅修法学学士学位班是学院对外的品牌课程,学院予以高度重视,根据辅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富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名师授课,因材施教。2011级法学辅修班140人报名参加司法考试,通过68人,通过率达48.6%。

学院高度重视政法班的教育工作,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集中优质资源,配备优秀师资,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同时竭尽全力邀请各地司法实务部门中的业务强手、业务高手及业务能手为政法班同学开展实务讲座20余场次。2012级政法班(含本科生及研究生共计35人,下同)司法考试通过率达100%(含A证及C证,下同);2013级政法班(78人)司法考试通过率达60.27%。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教学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1人(吴一鸣)获首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5人(刘宪权、傅鼎生、金可可、韩强、沈佳)获学校第二十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刘宪权教授还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背景下上海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研究》。

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学院一如既往地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办学理念,在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倡导教师严谨治学、潜心研究,不断推进学院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目前,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律史学)、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民法与知识产权)、3个校级重点学科。

年内,学院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织了10余场“崇法论坛”讲座,既有法学的理论与实务议题,也有文化、礼仪类人文社科议题,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受到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学院还积极支持各教研室科研建设,巩固和强化自身学科优势,不断提升学院科研综合实力,全面促进科研工作的高水平发展。学院下设德国私法研究所、诊所法律教育中心等科研机构32个。魏琼教授、陈刚教授在法学权威期刊《中国法学》发表论文各1篇。

2014年的科研工作成绩再创新高。根据2014年3月发布的CLSCI高产作者统计,刘宪权、陈金钊、孙万怀、于明榜上有名。另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刘宪权《涉信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制研究》、童之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创新研究》);上海市哲社课题一般课题2项(傅鼎生、李翔);其他省部级课题18项(高富平、章志远、沈福俊等)。

在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学院教师获论文类一等奖1项(杨兴培)、二等奖4项(刘宪权、金可可、马长山、陈灵海)、著作类二等奖2项(王永杰、毛玲玲);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项(韩强)、第五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刘宪权)、第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1项(章志远)。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辅导员工作模式。在学生工作方面,学院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学生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宣传优秀思想和先进文化,坚持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创新学习方式,营造浓郁的校园学习氛围。

2014年9月,学校全面启动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法学理论、法律史等六个学科共计800余名法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划转至学院管理,占全校划转学生的一半。学院配备专职研究生工作秘书1名(杨勤丰)、研究生教育院转入辅导员1名(赵强),新招辅导员1名(王轶),协助做好学院研究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二级管理运转至今,虽然在研究生考试等相关事务工作上还有待磨合,但总体而言在教学管理工作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顺利完成推免生接收工作;二是做好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11月初成立学院研究生团总支和学生党建工作中心研究生党建分中心,制定微信平台推送等制度,党员发展工作有序进行。

2014年,学院辅导员队伍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为学生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辅导员队伍建设围绕“建立学习型的团队”为目标,切实做好新进人员的“传帮带”工作。一年来,先后以宿舍园区管理、学生党建创新、网络思政探索、兄弟法学院学生工作经验交流、辅导员的时间和日常文件管理、团学活动创新与实践为主题召开7次专题研讨会,取得一定实效。

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努力构建服务型学生党组织。据统计,学院共有学生党员813名,其中本科生300名,研究生513名。

学院团学工作更注重于营造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想同学之所想,做同学之所需,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通过组织新生夏令营、新生达人、访问优秀校友和优秀同学、“五四”表彰大会、“我心目中的十佳学生标兵”评选活动、班级网站建设大赛、模拟仲裁庭等针对各年级不同特点的活动,在学生中取得较好的反响。

学工系统积极组织各种考试培训会、交流会,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及就业能力,学院本科生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通过率及响应国家政策就业的数量比往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学院顺利完成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毕业生文明离校,截至年底学院成功将15位2011级毕业班学生推荐免试为各大高校研究生,2010级本科生就业率达到85.74%。

一年来,学院继续深入完善凝聚力工程建设,坚持“三个必访”制度,探望和慰问生病、生育、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教师17人;继续开展“访病问苦”活动,慰问病困教师和离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并在拔河比赛、全国第十套广播体操推广展示活动中取得三等奖的佳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凝聚力建设的主题,推进了学院精神文明的建设。

[4位教师入选CLSCI高产作者行列] 3月25日发布的CLSCI高产作者统计中,刘宪权教授、陈金钊教授、孙万怀教授、于明副教授榜上有名。其中刘宪权、陈金钊和孙万怀再次入榜,蝉联获此殊荣。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创历史新高]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学院两位教授榜上有名,分别是刘宪权负责的《涉信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法律规制研究》及童之伟负责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创新研究》。

[刑法行政法学科教师获多项全国大奖] 年内,李振林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刑法中法律拟制论》和易益典副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监督过失犯罪论》,荣获第二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2014)”一等奖。刘宪权教授撰写的《金融犯罪刑法学专论》以最高得票数荣获“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1984—2014)”。刑法学科在此次评选中名列各校之首。12月29日,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结果揭晓。宪法学科带头人童之伟教授的论文《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获二等奖,行政法学科带头人章志远教授的论文《私人参与警察任务执行的法理基础》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