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论语》第一章第四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孔子的弟子每天检查自己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对上级,为上级出谋划策有没有忠诚老实,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自然这个问题并不限于上级,对同级也是一样,要把心放在正中。没有偏心私念,做到利人利己;第二个问题对同级、对同辈的朋友,如果说对上级重在一个“忠”字,那对同级就重在一个“信”字,对朋友要重信义,说话做事要信得过,不能只说不做,也不能言过其实,而要实事求是;第三个问题对下级、对晚辈的学生,传授的知识不能够只是空谈,而要身体力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理论只要求别人去实践,自己却做不到。这三个问题是曾子每天反省的修身问题,我们现在看看理雅各和韦利是如何翻译这三句话的。

1.The philosopher Zeng said:“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whether,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whether,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s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Legge)

2.Master Zeng said,every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 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In intercourse with my friends,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Have I failed to repeat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Waley)

“三省吾身”两位译者都说是在三点上检查自己,第一点“为人谋”,理雅各说是“为别人办事”,韦利说是“代办”,前者一般化,后者特殊化,一般比特殊好。“忠”字理雅各的宗教意味重,不够明确;韦利政治气息浓,后面加了“利益”一词,就增加了经济意义。第二点“与朋友交”两人一样,“信”字理雅各说是“诚恳”,不如韦利说的“忠于所言”。但两种译文和原文有没有距离呢?似乎还可以研究。第三点两人都把“传”理解为孔子的教导,也有人说“传”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传授”的意思,全句是说: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自己能不能应用,能不能付诸实践?那重点就在实行了。全句可以考虑翻译如下:

I ask myself,said Master Zeng,three questions everyday:In dealing with others,have I not thought of their interests?In making friends,have my deeds not agreed with my words?In teaching students,have I not put into practice what I teach them?

比较一下三种译文,可以说第一种更接近原文的文字(或表层结构),更模糊;第二种使人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结构),更具体;而第三种则比第二种更深入、更精确,例如“忠”字,韦利理解为忠于对方的利益,虽然比理雅各的译文更明确,但什么是忠于对方的利益呢?这并不好理解,不如第三种译文说的“为对方的利益着想”,更现代化,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但“为人谋”说成“和人打交道”,似乎有所不足。再如“信”字,理雅各说是“诚恳”,但“诚恳”只是说真话,说真话并不等于做得到,所以言行之间可能还有差距;韦利说是忠实于自己所说的话,那就有一点说了要做的意思;第三种译文更明白说出:言行要一致,比前两种译文更传达了原文的深层内容。至于“传”字,前两种译文都说是先师所传授的知识,那就太具体了,几乎等于说是一部《论语》治天下,到了半部《论语》受批判的今天,就不能古为今用了,所以笼统比具体好,笼统和具体并不是判断译文好坏的标准。那应该如何来判断呢?我看那又可以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检查,“学”就是取得知识,所以先问译文是不是使你得到了正确的知识?“习”是付诸实践,可以问取得的知识能付诸实践吗?“说”是愉悦、快乐,于是再问:把取得的知识付诸实践,是不是能自得其乐,更进一步,能不能使人共享乐趣?共享的人越多,说明译文的水平越高,这就是曾子的三句话应用于评论翻译的三部曲。

曾子的“三省吾身”能不能应用于译者呢?第一,“忠”字可以应用于原作者,这就是说,译者应该忠于原作,但原作并不限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还应该包括原作的深层内容,不只是忠于原作的文字,更要忠于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如上面说的“信”字,可以译成“言行一致”,就是一个例子。如果具体到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那就不但是要达意,而且还要传情,尤其是中国古诗,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达意而不传情,只能算是译了一半,传情甚至比达意还更重要,例如《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不但是写杨柳飘扬之景,更是写依依不舍的征人之情;“霏霏”不但是写雪花飞舞之景,更是写征人饥寒交迫之情,因此英文可以译成: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法文可以译成:

A mon départ

Le saule en pleurs.

Au retour tard.

La neige enfleurs.

第二,“信”字可以用于译者本人,译者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理论联系实际?就以上的英法译文为例,译者是否使景语变成为情语了?“杨柳依依”:因为英文的“垂柳”是weeping willow(垂泪的杨柳),所以译文说杨柳流泪,既写了垂柳之景,又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雨雪霏霏”英译说大雪压弯了树枝,既写了雪景,雪压树枝又可以使人联想到战争的劳苦压弯了征人的腰肢;法译却用“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景的唐诗,用乐景来衬托哀情,“以倍增其哀”,都可以算是景语成情语了,所以可以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三,“传”字可以用于读者。战士归途中饥寒交迫之景,是否赢得了读者的同情?引起了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如果是,那译者就是学习了曾子的“三省吾身”,付诸实践,并且有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