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工程的意义、构想及进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数千年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而且继续影响着当代中国,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国乃至东亚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并结合时代特点,批判地继承这笔曾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精神财富,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教育部立项、由北京大学牵头的《儒藏》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它是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和技术手段,对历史上的儒家典籍文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并像《佛藏》、《道藏》那样集大成地编纂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明、清两朝都曾有学者建议编修《儒藏》,因种种原因,没能实行。现在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儒藏》编纂的完成,将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要成果。
《儒藏》工程由编纂与研究两部分构成,它既要对儒家典籍文献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编纂,又要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其编纂部分又分为两步进行。先编纂《儒藏》“精华编”,再编纂《儒藏》全本。经研究论证,《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400余种。另外,收录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地区——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以汉文撰写的重要儒学著作100余种。这种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域外文献萃为一编的做法,应是中国古籍整理编纂史上的一项创举。《儒藏》“精华编”采取繁体竖排标点并予简明校勘的方式排印,这既是为了避免与近年来影印出版的一系列大型古籍丛书重复,也是为了便于利用及便于制作成可供全文检索的电子文本,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其研究部分包括:编撰9卷本《中国儒学史》,迻译日本、韩国学者撰著的本国儒学史,联络越南学者撰著越南儒学史,编修按四部分类的《儒藏总目》,编撰“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研究”系列专著,编辑学术集刊《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等。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构想,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北京大学通过整合本校人文学科的力量,并联合海内外(包括韩、日、越等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400多位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以及国际性的合作攻关。目前《儒藏》工程已逐渐建立了一套编纂和出版大型古籍丛书的规范和流程,积累了一些编纂和校勘古籍的经验和方法,培养了一批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术骨干和研究生,也推动了国内、国际广泛的学术文化交流。
迄今为止,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已收到海内外学者完成的稿件250余种,并已由北京大学出版杜正式出版30余册。经专家评定,从已出版的成果看,其选本之精善、校勘之精当、标点之精确应可媲美甚或超越前人。同时,各项儒学专题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我们相信随着《儒藏》工程的不断开展和最终完成,必将为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光明日报》“国学版”,2009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