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沙井文化的分佈
40年代末,裴文中曾得出“沙井文化僅廣泛地分佈在蒙古沙漠的邊緣上”的認識。[1]。後來,在一些研究文章、教科書乃至大型的專業工具書中,均將沙井文化的分佈劃在東起蘭州、西抵張掖這一廣闊的地域範圍内。[2]近年來,隨着研究的深入,逐漸發覺上述看法與實際情况出入很大,同時也識别出一些本不屬於沙井文化的遺址和遺物。如40年代裴文中在張掖黑水國城址附近發現的遺物就不屬於沙井文化。那兒採集的黑彩陶片在沙井文化中從未見過,而打製的手斧却是四壩文化的典型式樣,故該址應屬四壩文化。[3]再如山丹四壩灘遺址所謂丙組遺存曾被劃歸沙井文化,[4]實際上該址並無沙井文化的内容,這已被多次的調查所證實。再看一直作爲沙井文化典型遺存的天祝董家臺遺址,該址所出的圜底彩陶罐和單耳繩紋罐很有特點(圖一一),[5]可是此類風格的器物在沙井文化中至今尚未發現,反之却在蘭州左近的榆中、甘谷、武山等地出土了一批。初步研究表明,以董家臺遺址爲代表的遺存應屬於一種新的文化類型。若將之納入沙井文化體系顯然不妥。[6]還有,永登縣榆樹溝古墓被確定爲沙井文化,主要根據是發現了7塊表皮施橙黄陶衣的夾砂陶片和一件與沙井文化陶器相似的殘器耳。[7]該墓出土的6件圓雕銅鹿、4件圓雕鷹首、34件火焰紋卧犬銅牌、3件渦紋銅牌及獸首車等器物在沙井文化中絶對不見。但在鄂爾多斯高原至寧夏固原、中衛一綫則屢有發現。顯然,榆樹溝這批北方草原文化氣息甚濃的文物應爲戰國時匈奴人向西北一綫滲透時的遺留。特别是匈奴所使用的陶器中有一部分正是器表施橙黄陶衣的夾砂紅陶罐。[8],榆樹溝古墓應從沙井文化中剔除。最後,所謂在蘭州發現沙井文化遺址的説法由於缺乏實物的支持亦難成立。[9]綜上所述,沙井文化的分佈範圍並未到達張掖、武威、山丹、天祝、古浪、永登和蘭州這些地區。
考古發現證明,沙井文化的分佈區未能越出民勤、金昌、永昌三縣市。已確定的遺址點集中在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之間的民勤緑洲和永昌盆地之間,地理坐標大致爲北緯38°20′~39°,東經102°15′~103°45′。民勤沙井子至金昌三角城一綫是爲該文化的中心區(圖一〇)。
民勤盆地位於祁連山内陸水系下游的沙漠終端湖地帶,河西走廊東端北部。從地圖上看,這裏猶同伸向内蒙古沙漠的一支觸角。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當地的氣候、植被等自然環境與其南側武威一帶的山前傾斜平原有很大差異,並因此形成不同的經濟文化區。或許正是這一地理格局限制了沙井文化很難向南側的農業文化區拓展,儘管當時並無關河之險。據河流的走向分析,沙井文化的遺址主要分佈在石羊河、金川河下游沿岸和湖沼沿岸的緑洲上,耐人尋味的是,這裏正好位於後來歷史時期修建的長城以北地區。
[1] 同注[4]。
[2] 同注[5]、[8]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沙井文化”條。
[3] 同注[4]。
[4] 安志敏《甘肅山丹四壩灘新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學報》1959年第3期。
[5] 張學正《甘肅古文化遺存》, 《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6] 李水城《論董家臺類型及其相關問題》待刊稿。
[7] 《甘肅永登榆樹溝的沙井墓葬》, 《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4期。
[8] 羅豐等《寧夏固原近年發現的北方系青銅器》, 《考古》1990年第5期。
[9] 同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