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法国小说家,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作家之一。生于卢昂一个贵族之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学,后因病辍学,专事写作,其小说以客观而冷静的观察、精确而细致的描绘著称,这种紧紧抓住现实真相的创造性努力扭转了前此法国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偏重主观抒情的方向,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福楼拜对艺术的认真几乎无出其右者,即以《包法利夫人》为例,精思傅会,四年乃成,原稿一千八百多页,最后删成五百来页。但福楼拜绝非一个仅仅追求精雕细镂的文字工匠,他之所以强调观察和描写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是为了能够同样客观而准确地把握人类生活的真相,尤其是尽可能冷静而真切地认识人类精神气质的某些本质性因素。《包法利夫人》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部为《萨朗波》,描述公元前迦太基发生的雇佣兵和民众的起义;第三部《情感教育》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小说。此外他还发表了以宗教传说为题材的《圣安东的诱惑》《三故事》和《布·华尔和贝居舍》(未完)。

《包法利夫人》(1856年发表于《巴黎杂志》)讲述一个长于“外省”农村殷实人家的姑娘爱玛,嫁给老实愚钝无所作为的乡下医生之后,不安于室,向慕荣华,追求莫须有的爱情,最后因受高利贷者盘剥而倾家荡产、服毒自杀的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但作者对爱玛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表现、与爱玛的“堕落”有关的各种生活场景,都作了细腻而深刻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爱玛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各色人等、当时法国外省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真实而细致地揭示了包括爱玛在内的法国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和灵魂,作者的冷静、客观、准确和深刻,使小说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爱玛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融入了作者本人丰富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他对人类激情的悲剧性命运的独特研究,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婚外恋,而指向人类精神本身。法国作家儒勒·德·戈蒂耶把福楼拜在爱玛身上所抓住的精神气质概括为“包法利主义”,即“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有点像中国古人所说的“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但“包法利主义”的产生仍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现实的背景,作者的态度也绝非简单的否定和惋惜。悬搁自己的看法,尽可能多地告诉读者事实真相,尽可能详细地展示一个生命兴起和衰亡的过程,正是福楼拜的高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