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对冲
二者间的此消彼长,也是新世纪世界政治的重大变量之一。20世纪后期以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冲向世界各个角落。简单地说,它首先表现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规则的推广,尤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旧的中央指令型计划经济受到抛弃之后,以市场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这一进程其发展势头显得更加强劲。其次,它体现在各国政府在经济贸易自由化浪潮下的对外开放与积极跟进,包括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新兴行业的激发、企业和个人自主性的扩大以及民营部门的地位上升。再次,它还呈现在各国大众消费口味尤其是年轻人时尚追求的相似上,广告媒体和建筑风格的雷同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及都市运作的一式化上。所有这些产生了“政治外溢”效应,弱化了传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形态,缩小了主权政府权力行使的空间,从不同方向约束民族主义思潮及其政策偏好。从道理上说,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会助长经济全球化的上述作用。
然而,现实表明,世界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并非沿着线性方向前行,而是呈现复式的路径。在很多地区,多数主权国家不仅没有朝着消亡的方向演进,反而增强了干预的力度与方式,比如说它们更多利用集团化或区域一体化的方式,弥补单个国家能力的不足;国家政权赖以生存的政治学说和民族主义(多冠以“爱国主义”),不断被有意识地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与偏好。“民族视角”的各种要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那些成长最快、按道理说对全球化最有好感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区域。在这些地区,人们日益感受到,西方的制度霸权和文化主宰,对本国本地区进入核心技术和主导体制,具有公开或隐性的遏制作用。各国的保守势力和传统思想,在对全球化的消极作用大加鞭挞的同时,成了滋生民族主义和排外思潮的社会基础。在世界范围,不难发现,愈是经济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各种反主流的NGO和社会运动愈是活跃;它们针对全球自由贸易造成的分化、市场逐利引发的恶性竞争、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少数族裔的边缘化、主要大国和跨国公司垄断权力等现象,提出各种批判指责。这些抵制声音削弱了经济全球化的力度。
图11 韩国民众示威集会反对韩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2011年6月)
来源:新浪网(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2841_18008.html/d/8#p=1)
不妨说,在现时代,人们见证的是一种反向、双轨的运动,即以跨国主义的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为核心的反全球化。现在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复杂较量,对于当下研讨的国际进步有何影响。结局可能大相径庭:如果全球化持续发展甚至走强,现有的国际组织与规范将继续扩展;假使反全球化运动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通过某些事件占据上风,哪怕是暂时和局部的,也可能使国际进程发生异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美国越战失败、西方左派抗议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曾使二战后西方顺水满帆推进的科技革命和经贸自由化受到冲击;近期发生的美国两场战争失败以及世界金融危机,也说明了美国模式的式微和全球化进程的停滞。它们也使得各国政府的战略取舍和公众对于前景的看法变得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