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医院移至小朴村
500名工匠从温州大陆秘密进入洞头岛。小朴村军用码头秘密建成。师医院移至小朴村。
为了让驻岛部队能够“安居乐业”,1953年初,中央军委同意,在洞头岛上建立永久性营房。
那年清明刚过,一批自带铲刀、锤子、锯子的泥瓦匠、木匠,乘坐部队租用的民间帆船,浩浩荡荡从温州渡海,历经十多个小时的艰难航程,从洞头小朴村王山头附近登临铜山岛。事后多年才解密,当时有多达500人的能工巧匠,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日夜奋战,在洞头岛各地,建造总共达5万平方米的营房及其他配套设施。于是,在洞头的小三盘、小朴、大长坑、小长坑、隔头、东沙等渔村,造型大方、冬暖夏凉的部队营房建造起来了。小三盘是洞头驻军的首脑机关所在地,按照师部配置,营房数量最多。大长坑等地是营部所在地,数量居次。其他地方分别是连队营房。
到1954年初,营房建造完毕,105师医院移至小朴新建营区。医院设在小朴渔村的南头,有青砖两层楼两座,北楼西头有X光室,走廊连接手术室,手术室地面用马赛克砌成。病号食堂和大食堂分设在北端和南端。护士班宿舍的平房建在小朴村中,而干部们还是居住在老百姓的家中。
部队卫生队原X光室
小朴的“105师医院”几经演变,由“医院”改为“卫生营”,又改为“卫生队”,始终没有离开小朴村。“卫生队”的军医为群众看病是免费的,而干部战士,为了改善生活,常常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各种级别的医院为什么都要落户在小朴村?
如意君: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去一趟小朴村.2015年12月的小朴村,已经完全融入洞头新城区,没有了往日相对封闭、防护安全、进出便捷的战略格局,而在20世纪60年代,小朴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
一是距离部队“首脑机关”十分近。二是1954年7月,“王山头军用码头”秘密建成。从此之后,这个码头成了进出海岛的军用物资的登陆点和中转站。这个军用码头离温州最近,便于运送、转移伤员.1969年,6415部队五连在小朴西侧山下打通一条穿山坑道,直接通往该码头,从王山头出入洞头岛,更加便捷、隐蔽。三是小朴是全岛的战略后方。它三面环山,等于将这个小山村紧紧拥抱在大山的怀里,即使有敌机出没,也很难找到它的打击方位。
所以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决定小朴成为后方医院所在地的首选之地。
解放军在全国取得彻底胜利之后,新生的人民军队的医疗体系也进行了再造和培养。在大军区,设有“总院”和“防疫大队”;省级军区辖区内,分别设有驻军医院,如温州地区设有118医院、杭州地区设有117医院。师一级单位,才允许设立“医院”,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所”,连设“卫生室”。
根据上级指示,卫生队长处理全团的卫生行政和业务工作。卫生职务分别为卫生员、军医助理、军医、所长(营)、主治医生、队长(团)等。
1957年1月,公安第17师改编为守备第17旅,驻洞头岛,下辖第51团和3个直属步兵营、4个直属炮兵营,共计4408人.105师医院第一次改编为“卫生营”,驻守在小朴村。
1958年1月,守备第17旅所辖的直属营组建为守备第85团.85团仍驻守洞头岛,此时的卫生营已演变为“卫生队”,仍驻守在小朴村。
洞头列岛交通不便,海水阻隔,向来缺医少药。人民解放军第85团小朴“卫生队”,便成了铜山岛上的医疗中心。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说:“有病到小朴看军医”,说的就是如果有幸接受了小朴村部队军医的诊治,病也就好了一大 半!
1960年初,三年自然灾害也蔓延到了铜山岛。加上严重的干旱,岛上连吃水都十分紧张,农业生产几乎停滞。
上级领导批示,85团卫生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乘船出诊,到洞头岛之外的三盘岛、元觉岛、鹿西岛、半屏岛、霓屿岛为老百姓免费巡诊。
一直到我十来岁的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附近的群众来卫生队看病,通常是用一个小纸袋配三天的药,不好再来看,分文不取。来门诊看病的群众,每天都有二三十人。我有一位同学陈艳玉,1973年参加部队文宣队时,出现急腹症,送到小朴来住过院,那时候,连住院也是不收费的。
卫生队为了解决药品短缺,开始自己试着种植草药,为群众提供中药、推拿、拔罐是当时缓解岛上缺药的一个有效途径。“文革”期间,推广中西医结合,卫生队在两栋大楼中间的空地上开出了一块药圃种植草药,里面还有山上采到的七叶一枝花等植物。
四季常绿的小朴村,山上的草药种类很多,如天门冬、鱼腥草、明决子、天南星等,随处都有。有一次部队打靶,战士们打到一条扁担长的蛇。回来后,军医便将蛇肉在瓦片上用火焙,再碾成粉,这样的药粉给患者每天内服一小袋。治疗腿疮的效果也很好。
1969年底,我的父亲褚福德接任卫生队队长后,要求军医用拉丁文开处方,他还亲自辅导。给卫训队上的解剖课是用狗作标本,人体骨架也是带领学员们自己制作的。
“文革”时,病号的伙食费是每天八毛钱,有一个病号伙房。大师傅是来自绍兴一家餐馆的职工,脸上长有麻子,大家背后喊他“麻子师傅”。他有一个闲下来就磨刀的习惯,在磨刀石上撒上一些敲碎的瓦片掺上水,磨出来的刀,锋利无比。剁肉馅时,他两手挥舞两把利刀,常会剁出规律的敲击声,烧菜香气扑鼻,老远的病房都能闻到。下午3点还有一顿点心,通常是炼乳罐头冲饮料加饼干。
卫生队的干部战士每天的伙食费是三毛七分,这和当地渔民每人每月八元钱的生活费相比已经是很好了。为了把伙食搞得丰富多彩,卫生队在营区南头的猪圈喂有几头猪;在山上开垦荒地种菜;在海滩上还养殖海带、紫菜,自己压米粉等。卫生队有一艘舢板,每到捕捞海蜇、乌贼鱼的汛期,都会用这个小舢板出海捕捞。围乌贼鱼的网是战士编织的,网的边缘还串了很多铜钱状的厚铜板,便于将网撒开,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
那时的海岛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每周团放映队来小朴送影,在篮球场上为部队和群众放一场电影,真是欢天喜地像过节一样的热闹。
我的父亲褚福德、部队军医胡志群都是无线电爱好者,他们自己装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每到放收音机节目的时候,总会围上一大群干部战士,大家在轻轻松松的收听中,送走守护洞头岛上的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