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实践的法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余额宝:天使还是魔鬼?

1. 余额宝的天使魔鬼之争

恐怕没有哪一项金融产品或金融创新像余额宝这样,令人们产生如此大的分歧:

一方面,这只2013年6月才面世的货币市场基金以“起点低,回报高,申购、赎回便捷,兼顾投资与消费功能”而著称,被誉为“草根理财神器”。一上线年化收益率就达到6.07%,至2013年底已经为持有人带来18亿元的收益。备受网民追捧的余额宝发展神速,截至2014年3月31日,余额宝规模突破5400亿元,持有人数逾8100万,甚至超过A股股民人数。目前,余额宝为国内最大的基金,全球第三大货币市场基金,仅次于著名的富达货币市场基金(1163.65亿美元)和先锋货币市场基金(1024.04亿美元)(截至2014年2月的数据)。考虑到富达基金、先锋基金作为全球货币市场基金先驱积40年发展之功,而余额宝面世不过短短10个月,这一对比更加令人吃惊,也令人振奋。若余额宝的扩张速度持续下去,可能很快就会超越富达基金和先锋基金,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

另一方面,余额宝的辉煌成绩似乎并未从官方收获鲜花与掌声,反而激起了一片讨伐之声。在市场人士指责余额宝为“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的同时,一些监管部门相继举起监管大旗。围绕着余额宝的各种监管建议——存款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提前支取罚息等等——次第登场,它们与针对支付宝或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措施,如叫停二维码支付,限制支付账户资金出入,下调快捷支付限额等,交织在一起,俨然将余额宝以及同类的“宝宝”们置于四面肃杀的氛围当中,也让初尝小额(余额)理财甜头的草根网民们困惑不已。

2. 争议背后的利益博弈

其实,在余额宝的喧嚣背后,若隐若现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银行业所遭遇的挑战:营业范围被蚕食,商业模式被迫改变。在域外,这种颠覆可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不同的机构发起,但在我国,它们都在余额宝或者说支付宝一家机构身上同时出现了。以美国为例,在过去40年间,我们至少可以辨析出三轮金融创新对银行业的冲击,分别是:(1)20世纪70年代初,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对银行业的冲击;(2)20世纪70年代中,富达基金、美林证券等机构的类现金或现金管理账户所代表的投资账户与支付功能的结合对银行业的冲击;(3)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银行业的冲击。然而,域外的这些冲击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传统银行业不同的功能发起挑战,这就给银行业留下了适应挑战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越往后的冲击对银行业的影响也就越小,互联网金融在域外的相对温和状态就是如此。但中国是后发国家,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而跳跃式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金融创新,不论是老的还是新的,都可能在一个平台下一齐冒出来,余额宝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尤其是,互联网的聚合效应戏剧性地放大或者加速了余额宝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力度,令银行业疲于应对,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在所难免。所以,当下几乎对银行业的所有挑战都可以聚焦到余额宝及其背后的支付宝身上,简直就是一场“银行业vs.支付宝”的战争。

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就必然带有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即“投资有风险,收益不确定”。相应的,也需要有风险控制和监管,以及对投资者的保护。在当下围绕余额宝的口水战中,如何有效地监管或控制余额宝的风险,又不让监管沦为传统银行部门阻击金融创新的工具,是监管者面临的最大难题。换言之,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是余额宝真实的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