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古代文书制度,是切近观察日常政治运作、深化制度史议题研讨的重要取径,其本身也是内涵丰富的新颖课题。宋代文书制度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问题亟待处理。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文献中文书名目纷繁复杂、难以辨析的困境。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些内涵、外延相对清晰的文书种类入手,充分搜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文书原貌的资料,与文献记载相印证,逐步廓清其体式与名称系统;研究者之间通力合作,积少成多,从而使宋代文书制度的整体面貌逐渐清晰起来。本文关于中书、尚书省劄子的探讨,就是这样一种思路之下的研究实践。在梳理、总结这一类文书主要特征与基本体式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对于“圣旨”“御笔”“批状”等文书名目及相关制度的认识。
中书、尚书省劄子是宋代皇权强化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劄子制度的确立、维系与运行又助成了皇权政治的演进。围绕劄子及劄子制度,我们可以观察到宋代皇权对于日常政务处理的介入范围、干预程度、运作空间都有拓展,表现出明显增强的态势。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问题,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内容。关于宋代皇权的发展状态,姚大力的评估颇为中肯。他认为,唐宋时期,专制君权与限制君权的制衡程序都在持续强化,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张力,基本仍处于平稳状态[60]。本文透过劄子及劄子制度研究,认为皇权强化态势也应置于这种总体评估之下进行把握。而借助文书制度研究,贴近、细密考察日常政治运作获得的上述认识,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补充、更新、推进以往研究取径下的各种“评估”,同时引出一些颇具潜力的讨论议题,提供学术创新的生长点。
【张祎,男,1980年生,江苏南京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宋史。】
(原载《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
[1] 本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项目编号11JJD770004)成果之一。本文的修改,参考了《历史研究》匿名审稿人专精而富于启发性的意见,在此谨致谢忱。
[2] 古代文献中,“劄”字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晚于“札”,两者在笔札、书札等义项中可以通用。笔者注意到宋代文书有“御札”与“御劄”(“御前劄子”简称)之分,为避免混淆,本文未将“劄子”一概简化为“札子”。
[3] 除《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等工具书对“札子”“省札”作了解释,白钢主编、朱瑞熙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探讨“中央决策体制”时有所涉及以外,笔者目前所见有关宋代中书劄子、尚书省劄子的专论,唯有李全德《从堂帖到省札——略论唐宋时期宰相处理政务的文书之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并收入本书)一篇。该文通过研究堂帖、“札子”“省札”等文书及相关制度兴废演变的历程,考察宰相独立裁决政务的状况,致力增进对唐宋时期中枢权力运作的理解。对于宋代劄子及劄子制度本身的研究,则尚有进一步充实、深入的空间。
[4] 参见沈小仙、龚延明《唐宋白麻规制及相关术语考述》,《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148—154页;张祎《麻制草拟与宋代宰相任免——重在文书运行环节的探讨》,(台北)《汉学研究》2009年第2期,102—124页。
[5] 参见雷闻《唐代帖文的形态与运作》,《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89—115页;李全德《从堂帖到省札——略论唐宋时期宰相处理政务的文书之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107—110页。
[6] 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300—305页。
[7] 徐度《却扫编》卷上,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笔记》第3编第10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30页。
[8] 参见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2365页。
[9] 参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89页;卷一四,开宝六年六月壬寅条、六月庚戌条、八月甲辰条,303、304、306页。
[10] 徐松辑、陈智超整理《宋会要辑稿补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86页。
[11] 沈括撰,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一《故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1页。
[12] 参见《从堂帖到省札——略论唐宋时期宰相处理政务的文书之演变》,116页。
[13] 《长编》卷四〇,至道二年七月丙寅条,846—847页。
[14]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一,2365页。
[15] 同上。
[16] 《却扫编》卷上,131页。
[17] 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八《宋十六·浑王庙牒》,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2571页。
[18] 参见《金石萃编》卷一三八《宋十六·浑王庙牒》,2569—2571页。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藏有该碑刻的清拓本,题为《浑忠武王庙敕》,典藏号23279,可参看。可惜碑侧中书劄子未予拓制。
[19] 图片取自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43)》,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77页。
[20] 拓本上可看到尚书省钤印、押字图形,此处录文仅加标注示意。
[21] 参见方诚峰《御笔、御笔手诏与北宋徽宗朝的统治方式》,(台北)《汉学研究》2013年第3期,35—36页;又见本书。
[22]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八《靖康中秩二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65页。
[23] 佚名著,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续录》卷六《故实·诏馆职言事》,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222页。
[24] 参见裴燕生等编著《历史文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42—243页。
[25] 岳珂著,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续编》卷六《丝纶传信录》卷之五《绍兴六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228页。
[26] 周必大《淳熙玉堂杂纪》卷下,左圭编《百川学海》第6册,武进陶氏涉园影宋本,1927年,1a页。
[27] 参见欧阳修著,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9页;洪迈《容斋随笔》卷九《翰苑故事》,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3页。
[28]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续编》卷一三《天定别录》卷之一《给还御札手诏省劄》,1328—1329页。
[29] 《金石萃编》卷一三八《宋十六·浑王庙牒》,2570页。
[30] 参见梁天锡《宋宰相表新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99页。
[31] 参见《宋宰相表新编》,326页。
[32] 同上书,327页。
[33] 司马光著,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67—68页。
[34] 《梦溪笔谈校证》卷一《故事一》,62页。
[35] 叶梦得著,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7页。
[36] 《给复学田省劄》,清拓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典藏号24398;《玄妙观尚书省劄并部符使帖》,清拓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典藏号24409。碑刻录文可参见江苏通志局编《江苏通志稿·艺文志三》之《金石十五·给复学田省劄》《金石十·玄妙观尚书省劄并部符使帖》,《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江苏金石志》,9831—9834、9839—9844页。
[37] 参见《宋宰相表新编》,446页。
[38] 同上书,448页。
[39] 阮元编《两浙金石志》卷一一《宋高丽寺尚书省牒碑》,《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10458、10461—10462页。
[40] 参见《宋宰相表新编》,445、447页。
[41] 王曾《王文正公笔录》,《百川学海》第7册,6a—b页。引文字句脱漏,参据晁载之《续谈助》卷三引《沂公笔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272册,各埠:商务印书馆,1939年,55页)、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二七《官职仪制·宰相上殿命坐赐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46页)等补足。
[42] 王素《文正王公遗事》,《百川学海》第9册,12b页。
[43]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八《奏议·应诏封事》,《四部丛刊初编》第124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5b页。
[44] 参见邓小南《掩映之间——宋代尚书内省管窥》,(台北)《汉学研究》2009年第2期,5—37页。
[45] 司马光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四七《百官门·宰执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06页。
[46] 《长编》卷二八四,熙宁十年八月己丑条,6953页。
[47] 苏辙奏议可参见《苏辙集·栾城集》卷三八《论三省事多留滞状》,陈宏天、高秀芳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663页。
[48] 陈亮著,邓广铭点校《陈亮集(增订本)》卷二《中兴论·论执要之道》,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8页。
[49] 文莹著,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5—26页。
[50] 《长编》卷一二七,康定元年五月庚辰条,3015页。
[51] 《长编》卷一五二,庆历四年九月戊辰条,3698页。
[52] 《长编》卷一〇七,天圣七年正月癸卯条,2491页。
[53] 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一《宋神宗一》,熙宁元年九月甲申条,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620页。
[54]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历代帝王帖·徽宗皇帝诸阁支降御笔》引蔡絛《国史后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579页。
[55] 汪藻著,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卷一,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159页。
[56] 《靖康要录笺注》卷七,靖康元年五月十七日,787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绍兴二年九月丙子条,胡坤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1171—1172页。
[57] 韩非著,王先慎集解,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一《主道》,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27页。
[58] 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五《唐参政介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0册,777—778页。“其当用劄子”,原作“其不当用劄子”,“不”字衍文,据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神宗皇帝·王安石事迹上》(阮元辑《宛委别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1918页)删去。
[59] 蔡絛著,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1页。
[60] 参见姚大力《论蒙元王朝的皇权》,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15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327—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