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驾驶人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4 主动安全性VS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就是指能积极主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性能:首先是制动系统,这也是我们最依赖的安全配置,时时刻刻都在用它作为我们安全的保障;其次是汽车的灵活应变能力,如紧急躲避障碍物的能力;最后是防止汽车侧滑甩尾失控的能力,即能让车停得住、躲得起、跑得稳,这些都是指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现在汽车在制动系统上,安置了许多电子辅助系统来帮助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比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制动力分配系统(EBD)以及越来越普及的循迹控制(又称防滑控制TCS)和电子稳定程序(又称动态稳定控制或车身稳定控制ESP)等。

主动安全配置只在事故发生前起作用,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阻止事故发生。因此,看一辆汽车的安全性,必须要首先看其主动安全性。车辆只有配备了足够的主动安全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驾乘者的安全。

被动安全性

被动安全性是个综合概念,你只能从公布的碰撞测试成绩、被动安全配置和使用者对其被动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来衡量其性能高低。

被动安全配置,就是当事故发生后为减少或避免人员伤害而设计安装的,如车身、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它只是在事故发生时才起作用,因此是被动的,或者说是一种补救措施,它不能主动地阻止事故发生。

与主动安全配置一样,被动安全配置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经济条件许可,还是尽量选择被动安全配置高的车型。

978-7-111-44150-2-Chapter08-3.jpg

轿车误区:钢板厚、车身重的车肯定安全

有的消费者在买车时,认为钢板厚、车身重的车肯定安全,其实这并不一定。国际汽车界在撞车的情况下,就如何保证乘员的安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美国是加大汽车的重量和钢板的硬度,以硬碰硬;日本的做法是不加重汽车的重量,而是在车身设计出一个吸能区,碰撞后把大部分能量吸收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的安全。

1)应看钢板的强度,而不应以厚度为安全标准。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钢板的强度已不与厚度成正比,并不是说钢板越厚,其强度越高。

2)应看车身不同部位的钢板强度,如前翼子板部位的强度可以较低,因为那个部位对车身安全没什么影响。至于车身覆盖面的钢板,也不需要强度太高,但并不是说越薄越好,如太薄了对小碰撞或刮蹭的防护性能就较差,容易造成车身损坏。而车身上A、B、C等支柱、发动机隔声墙横梁、车顶横梁等部位的钢板,就需要高强度钢板来支撑。消费者可以从车身重量上来推断,车身较重的车型的用料可能也会比较足,重要部位的钢板强度也会符合要求,反之也一样。

3)注意车身安全设计比钢板更重要。过去,我们认为车身是越坚固越安全,其实不然,有些部位则是越“柔”越好,这都要根据汽车受到撞击时的需要。优秀车身的最大特点是必须有牢固的车厢或安全栅以及能够在严重的撞击中吸收冲击力的前后缓冲区,该强化的地方进行强化,而在一些地方则采取柔性处理,也就是让车体的前部及后部在碰撞时吸收大部分能量,而让坚固的驾驶室尽量减少变形,以避免乘员受到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