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2章 决战邯郸(七)

信陵君根本就不打算“喘息”,乘此机会指挥部下先冲出重围,然后就又杀向陷于混乱的秦军。

很快,在他的周围又形成了新的包围圈,又出现了魏军的继续援救;

周而复始,一次次的反复,结果使更多的秦军参与这种“滚雪球”……

无数的鼓鸣、马嘶、人喊,武器撞击的叮当之声,谱成一曲“战争交响曲”。

它的宏伟壮烈,也许能得到某些人的欣赏;

但那些成片、成堆躺在地上爬滚的惨叫、哀号所构成的不谐和音,不更能震撼人们的心脾吗?

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形成了以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来论功行赏的制度:

在战争中越是大战役、杀的人越多,得到的奖赏就越多,封的爵位也越高。

所以军官们都是踏着成千上万的尸骨而爬上来的,这也是秦军在战场上人人争先,特别凶悍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几十天的休整,魏国将士的思想则进入另一个境界。

满腔的热血,在为“义”而沸腾,“援赵卫国”是他们的作战目的。

多消灭一个敌人,就多尽了一份自己的责任,而绝无个人的私利,所以无畏无惧。

秦军并不缺乏作战的勇敢,却不能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因为就算你杀人成千上万,如果换不来奖赏也于己无益。

所以在作战中,在军令允许的范围内,他们要尽可能的获取杀敌的标识——人头。

甚至亲朋好友间为了争夺一颗首级而反目成仇,更免不了避难就易、趋重弃轻,因而贻误战机影响战斗。

何况信陵君的价值是“万金、万户侯”,远非一颗敌兵首级所能相比;

也就难怪秦军一发现他的踪影,便放弃原来的敌手纷纷朝他奔去。

当然,“擒贼先擒王”,并没违背兵法,但若是把他当做“奇功”来争夺,就会使作战方向偏移。

由于信陵君一次又一次陷入重围,却能一次又一次的突围,也就使秦王胸中的怒火越烧越旺。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将士在信陵君这怎么就这样无能?

二十多万人竟然消灭不了区区四五万魏军,捉不住这个魏无忌?

盛怒之下,他竟要派出自己的御林军。

秦王的御林军可不比一般部队,全是高级贵族子弟。

他们不但个个武艺高强,装备精良,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而且是忠贞不二,冷漠残酷,只知绝对执行秦王的命令,不做任何其他考虑。

如果他们去围攻信陵君,其他部队则必须退避三舍。

由于他们只以信陵君为攻击目标,又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信陵君的处境就会比与普通部队周旋要困难得多了。

而且大部分魏军都势必被其他秦军所牵制,仅靠辛环率领的几百人,再能打也是寡不敌众,信陵君将面临绝境。

就在这时,范雎忽然派人给秦王送来一份绝密情报:

据侦察,楚、燕、齐、韩各国的军队突然呈现活跃状态。

甚至抛弃辎重,轻装疾进,判其动向,有援邯郸之可能。

他们虽然疲软,但奸狡诡诈却层出不穷,我军目前与魏、赵相持,对背后的突然偷袭不可不防……

秦王看了一把掷于地下:

“寡人灭魏军擒无忌只在瞬间,范老头子必是想要救他报恩,才故意用这些假军情来吓我。

楚、齐他们敢来捣乱吗?

不必理他!”

王龁也认为消灭信陵君只在今日,应该集中力量先根除大患。

然后,即便是各国军队来了,又有什么可怕的?

但是蒙骜却悄悄唤出王龁:

“范丞相岂敢妄报军情?

据咱们的探子报告,也说是敌情动向不明,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御林军不可参战,有他们保卫大王,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咱们都不负主要责任;

否则,就是让大王受到惊吓,将军您也是灭族之罪啊。”

王龁点点头,转身入帐向秦王施礼:

“臣以为楚、燕之类的惊弓之鸟不足为患;

魏无忌也不过是离水之鱼,再蹦达几下就完蛋了,臣与各位将军必能将他献俘于大王面前。

御林军肩负护驾重任,不可离大王一步,请大王慎重考虑,以防万一。”

秦王也意识到动用自己的“命根子”,未免过于重视魏无忌,对自己来说则是有些冒险,便同意不派出御林军。

但对于各国军队的动向仍没足够的重视。

其实,他认为范雎是在吓唬他也是冤屈“好人”,因为范雎的情报属实。

为了消灭信陵君,秦王命令王龁投入更多的部队。

对于魏军当然是压力增大,但同时也造成了人越多越乱的局面。

不给他们攻击信陵君的机会,后面的当然也不能容忍“前边的”独吞胜利果实;

他们竭力打破前面的封锁,也好分得“一口羹”。

争来夺去闹得乱哄哄,简直有点儿不分敌我。

然而,就在他们“打内战”的一瞬间,辛环的铁锤就已飞到他们的脸上。

只听啪地一声,随着就是惨叫哀号、血肉四溅,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可悲下场。

如果只是几个人影响还不大,可怕的是辛环出手迅速;

让那对铁锤像急雨一般击向秦军,把靠得最近的敌人成片的打倒;

更可悲的是为了独建奇功,仍有更多的人自愿挤到最前边来做辛环锤下的牺牲者。

其他魏军也趁机对秦军猛杀猛攻。

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魏军越战越勇。

秦军则因自己处于绝对优势却占不着便宜,进入焦急烦躁状态。

最为突出的是秦王,接二连三的催问王龁:

“什么时候结束战斗?”

王龁当然拿不出确切的时间,但又不能回答“无期”只得含糊报告:

“快了。”

冯谖的任务是“司鼓、传令”,实际上就是魏军的总指挥。

在当时的条件下,万军混战中,指挥官的意图要通过鼓声来传达,将士们的情绪也要以鼓声来调动。

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从鼓声中就能判断齐军士气的盛衰;

而“一鼓作气”、“鼓励”、“鼓舞”这些词语也都是由军鼓的作用演化而来,都离不开鼓声。

冯谖具有深厚的音乐素质,他的鼓声不仅铿锵有力,而且节奏上也独领风骚别具一格;

哪怕是万鼓齐鸣,也能从中分辨出他的风格特点。

这对混战中保持部队的整体指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他还具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可以集指挥与传令于一身,所以他是名符其实的“司令”。

以后这个称谓甚至职务名称,大概也是由此沿袭而来;

当然《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也冒“司令”之名,只能说是盗用,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