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比命令更有效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习惯摆架子,对孩子呼来唤去,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交流:“去把我的包拿来!”“不许把果皮扔到地上!”“听着,不要玩了,赶紧去写作业!”“把你的玩具收拾好,如果10分钟后我看到你没动静,有你好看的!”……
多数情况下,孩子会选择服从命令,但是作为大人的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和我们合作吗?大多数时候,答案是否定的,孩子表面上的服从,很可能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然而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却对你的命令抗拒、反感不已。等到孩子的自主意识、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变得足够强时,这些命令也就失去了效力。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用建议代替命令,孩子就会更愿意听从,更愿意和我们合作。一位母亲分享了她成功运用这一技巧的经验:
一直以来我都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了,经常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和他说话,以为这样就能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结果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开始抗拒我了,我叫他往东,他偏往西,总是与我作对。
我意识到我必须做出改变,否则我们的亲子关系可能更糟糕。于是我开始试着用建议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比如,当我想让孩子学着做家务时,不会再命令他:“去帮妈妈把碗刷了。”而是会说:“妈妈现在有点忙,你能不能帮妈妈把碗刷了?”再比如,孩子做作业不积极,而且总是在饭后沉迷于电视,我以前会命令他:“马上把电视关了,去写作业。”而现在,我会给他一个建议:“爸爸在休息,看电视会打扰他的,你先去完成作业怎么样,这样看电视也看得踏实,不用总想着作业的事。”
总之,我尽可能地用平和的语气给他一些建议。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不再与我对抗了。我想孩子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多次的经验告诉他,我的建议对他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用建议代替命令会有这样大的作用呢?一方面,相对于居高临下的命令,给孩子建议是一种平等、尊重的沟通方式。用建议式的口吻引导孩子和大人合作,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征求自己的意见,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因此在心理上,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强迫性的命令,建议是有选择性的,即孩子可以选择接受建议,也可以选择不接受。如果孩子不接受,父母多建议他几次,孩子就会有去试一试的想法,结果事实证明,大人的建议果然对自己有好处,于是孩子就做出了改变。
为此,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一定要学会多使用诸如“你能不能……”“你试着……如何”等建议性的话语来代替命令,这样既能保证亲子间沟通的顺畅,又容易让孩子与父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