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封粉丝妈妈的来信
周末的讲座刚刚完毕,我正要睡觉,忽然“叮”的一声,一封电子邮件弹了出来。我打开邮件,原来是一位妈妈的来信。信中她告诉我,她的儿子现在读小学二年级,虽然成绩不算突出,但是个听话的孩子。因为自己工作比较忙,每天回到家已经七八点了,再加上做饭、收拾屋子,所以跟孩子交流的时间几乎被挤没了。之前不觉得这样会造成什么问题,可是最近的一次谈话让她发现,自己和儿子之间竟然产生了沟通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信中的对话:
孩子:“妈妈,老师留作业让我们写日记。”
妈妈:“嗯,写日记是个好习惯。”
孩子:“可是我不知道写什么啊。”
妈妈:“昨天我们不是去看画展了吗?你可以写写。”
孩子:“那没什么好写的。”
妈妈:“怎么会?你觉得画展不好看吗?”
孩子:“对啊,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还不如在家里看动画片。”
妈妈:“没关系,不好看就不好看,写你真实的想法就好了。”
孩子边写边嘟哝道:“昨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了画展,我觉得一点儿也不好看。好,写完了。”
妈妈:“等等,你这就写完了?”
孩子:“对啊,老师说至少写三句,我写了三句了!”
妈妈:“你这分明只有一句好不!”
孩子:“‘昨天’一句,‘我和妈妈一起去看了画展’一句,‘我觉得一点儿也不好看’一句。”
妈妈:“逗号不算一句话!”
孩子:“算,老师说的算!”
妈妈:“你这是在敷衍!”
孩子:“我以前也是这么写的!”
……
后来因为这个问题,这位妈妈和孩子吵了起来。她对我说,类似这样的对话最近越来越多,让她有一种无力感,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和孩子沟通。
作为父母的你,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也会像这位妈妈一样有些许的无力感呢?是否常常感到你们的对话不在同一个频道?比如,想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却不知道怎么说合适;想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对你的夸奖毫不在意;想教育孩子,帮孩子改正问题,却发现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嫌你太唠叨;想关心一下孩子,却发现孩子宁可把心事闷在心里,或是向好朋友倾诉,也不愿意向你倾诉半句……
可以说在沟通这件事上,90%的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无论我们怎么说,孩子总是把我们的话当成耳旁风,于是我们唠叨、说教、批评、指责,然而孩子不仅不愿意听,还顶嘴、争辩,举起了反抗的旗帜。而当我们幡然醒悟,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倾听时,孩子却闷声不说了。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
很多父母都把这些沟通问题归结于代沟,甚至有些不明所以的父母还会归结于“孩子的天性如此”,即孩子天生不听话。其实,大多数父母无形中夸大了代沟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影响,并且孩子也不是天生不听话,因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所以,与孩子之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沟通问题,即缺乏基本的沟通态度和技巧。
比如,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可是我们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耳朵在听孩子说话,眼睛却不离开手机、电脑、电视;孩子兴致勃勃地讲述,我们却用“嗯”“好”“哦”之类的简单词语随口敷衍;没等孩子陈述完一件事,我们就马上打断,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批评……我们怪孩子不说,孩子怪我们不听。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听。
如此看来,与孩子沟通真的是一门学问。当然,亲子沟通也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为此,本书主要围绕“怎么说”和“如何听”两个主题,结合现代家庭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引导孩子与人合作、纠错批评、赏识教育等方面入手,再辅以态度、时机、措辞等沟通细节,讲述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细节和技巧。希望能帮助父母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搭建与孩子的沟通之桥。
最后,希望所有阅读本书的父母都能记住这样一个道理:父母懂得说,孩子才会听;父母会倾听,孩子才愿意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