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尧自己有儿子,却把位子让给了舜,同样舜又让给了禹,可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却直接继承了王位。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呢?
相传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无边无际的洪水冲塌房屋,淹没庄稼,使百姓们难以生活下去。不少地方的毒虫猛兽因为水灾没有办法藏身,纷纷跑出来伤人,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
尧心里非常着急,把部落首领们聚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各位,如今水患严重,百姓们受尽苦难,谁可以担当起治理洪水的重任?”部落首领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推举鲧(gǔn)。尧觉得鲧不太可靠,犹豫不决,但是首领们都说:“现在没有谁比鲧更合适了,就让他试试吧。”尧这才勉强同意。
鲧治水的方法比较简单,水来土掩,哪里闹水灾他就在哪里筑造堤坝,结果堤坝都被洪水冲垮了。他花了九年时间治理洪灾,非但没有任何成效,反而使百姓们遭受了更大的苦难。
舜接替尧当上部落联盟首领后,亲自去考察,发现鲧办事不力,就革去他的职务,把他放逐到羽山(位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沭县交界处),后来鲧死在了那里。舜征求部落首领们的意见,让大家再次推荐治水的人。这次大家都推荐鲧的儿子禹。舜没有因为禹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于是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了他。禹也不因为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怀恨在心,他暗下决心:“我的父亲没有治好水,给大家带来了苦难,我一定要完成治水的大任!”
禹吸取父亲的失败教训,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具体的办法是开挖渠道、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海。他走遍山川大地,观察地形,决定哪里可以动工,然后亲自和百姓们一起挖土掘石,不分昼夜地干活,因为双腿长期在水中浸泡,小腿上的腿毛都掉光了。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禹最终把洪水引入大海。人们在洪水退去的土地上种植庄稼,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因为治水有功,在舜年老的时候,禹自然而然地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
禹因为治水功劳很大,做部落联盟首领时特别有号召力,权力也非常大。传说他年老的时候,有一次在会(kuài)稽(jī)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北部)召集大家开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去晚了,禹认为他怠慢了自己的命令,就把他杀了。这时候的禹,和尧、舜做部落联盟首领时显然不一样。
禹死之后,按照禅让制度,本该由大家推举出来的伯益继承位子,可是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们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启在贵族们的支持下,杀死了伯益,打败反对自己的有扈(hù)氏,并且让有扈氏的人成为奴隶,替贵族们牧养牲畜。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再也没有人敢反对启了。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选举制度就被废除了,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启当上国王之后,封自己死去的父亲禹为第一任夏王。
启死之后,位子直接由自己的儿子继承,不再传给外人,这就是世袭制。
[注:鲧:大禹的父亲,我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相关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相传禹和涂山氏的姑娘成亲后,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生启时,禹在外治水;启长大了,禹还在外面治水。这期间禹因为担心因私废公,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后世的人们为了称颂他为治水付出的一切,就尊称他为大禹。
知识链接
世袭制,是指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君主与君主之间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