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随大流难以坚持己见
当我们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情时,往往会选择多数人一起决策,最后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进行决断。试问,这样的决策是不是正确的呢?当你的想法和大多数人的不一致的时候,你会选择坚持己见吗?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人是群居的动物,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这种心理就被称为“从众心理”。
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个繁华的闹市区,他站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并不时发出肯定的声音。不久,他的举动开始受到周围人的关注。人们出于好奇,开始询问心理学家在干什么,但是他沉默不语,依旧保持仰望的姿态。几分钟之后,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的身边多了十几个人,他们和心理学家一样,保持仰望的姿态,虽然这中间陆陆续续有人离开,但是离开的人远远不如加入的人多。半个小时之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在心理学家所在的街头,几百人和他一起做出了同样的举动—抬头仰望蓝天。
这个实验虽然只是个例,并有着好奇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从众心理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经典的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阿希实验”。它是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所设计的实验,主要用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做出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教授请了几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参与这个实验,并告诉他们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当前来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们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坐在那里了,于是他们依次坐在第六个位置上、第七个位置上、第八个位置上……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前面五个人已经和阿希教授串通好了,是他的实验助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托儿”。
实验开始了,阿希教授拿出两张卡片,一张上面是一条竖线,另外一张上面是三条长短各异的竖线,如图2-1。阿希教授让大家比较一下,找出第一张卡片上的竖线和第二张卡片上的哪条竖线一样长,并要求大家按座位顺序依次回答。
图2-1
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非常明显,普通人很容易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在做出两次正确判断以后,第三次,前面五个“托儿”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坐在后面的人开始疑惑了:“是我眼花了吗?那么,我该坚持自己的判断,还是应该和其他人一样说出一个自己并不认同的答案?”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从总体结果来看,平均有33%的人做出的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不止一次做出从众的判断。当然,还有24%的人没有从众,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
知识链接:从众心理小常识
从众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当大家在讨论某一问题时,如果大多数人意见一致,而某人的观点和大家的不同时,就会感觉自己很孤立,内心变得忐忑不安,最终很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大多数人具有从众倾向。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从众行为。性格内向、自卑的人会比那些性格外向、自信的人出现更多的从众行为,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具有更明显的从众倾向,社会阅历不太丰富的人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的产生,有以下原因:一是受“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影响,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二是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害怕受到孤立,所以选择从众行为;三是受到心理不确定性的影响,即自己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时更加趋同大家的选择。
这些原因无一不戳中我们的心理,所以产生从众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果经常盲目地从众,则不利于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久而久之,我们会失去理智和方向,选择盲目跟风。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当前的形势,当自己的意见和大家的不一致的时候,不要急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而要三思而后行。
要点回顾
1.个体的言行很容易受到他人或者团体的影响,当自己的言行和大多数人的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言行,以和大家保持一致。这就是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但是,不同类型的人,其从众倾向的程度是不同的。
3.要想避免盲目从众,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理智地分析客观形势,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