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美好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品性教育》:出生之年

过去认为出生之年不在教育的范围之内。至少到婴儿会说话之前,甚至更晚,都是由母亲或者保姆全权照料的,因为人们认为她们本能地懂得什么对孩子有益。但事实上,她们并不知道。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很多孩子就夭折了,而活下来的孩子中有许多健康也已严重受损。护理不当还给日后糟糕的心理习惯埋下了祸根。所有这些最近才被意识到。人们常常抱怨科学对育婴的干涉,因为这破坏了母子相依的动人景象。然而,感情用事跟舐犊之爱不能并存,关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会希望孩子活下去,即使必须运用理智来达到这种目的。相应地,我们发现最容易这般感情用事的是没有孩子的人和像卢梭那样情愿把自己的孩子丢给育婴院(Foundling Hospital)的人。有文化的家长大多积极了解科学的说法,而没文化的家长也可以到妇产中心咨询请教。这么做的成效体现在婴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有理由相信,只要照顾充分、技术得当,很少有孩子会在襁褓中夭折。不仅如此,存活下来的婴儿将会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严格说来,身体健康的问题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应该留给医学从业者来处理。除非它们有心理学上的重要性,否则我不会涉及它们。不过在出生之年,生理和心理几乎是浑然一体的。而且看管婴儿时所犯的纯粹生理学上的错误,会给后来的教育者带来麻烦。因此,我们无法完全避免进入按理不属于我们的领域。

新生儿具有各种反射和本能,但没有习惯。他们在娘胎里形成的任何习惯在新的环境中都没有用处:有时甚至连呼吸都得学习,有些孩子的夭亡就是因为学得不够快。唯有一种本能是发育完善的,那就是吮吸的本能;当婴儿吮吸时,不会因为新环境而感到不自在。但余下醒着的时光都是在一种恍惚的迷惘中度过的,摆脱这种状态的办法是在24小时中的大部分时间里睡觉。两周之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婴儿已经从有规律地重现的经验中学会了期待。他们已然成为保守主义者——兴许比以后任何时候都更为彻底地保守。所有新鲜事物都遭到他们厌恶。如果能说话,他们会说:“你以为我会在有生之年改变我保持终身的习惯吗?”婴儿形成习惯的速度令人咋舌。婴儿养成的每个坏习惯都会阻碍今后好习惯的培养,这就是为何婴儿早期最初形成的习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倘若这些最初的习惯是良好的,就可以免除无穷的后患。何况,很早形成的习惯从往后的人生来看与本能无异,两者都是根深蒂固的。后来养成的与之对立的新习惯不可能有相同的力量,有鉴于此,最初的习惯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当我们讨论婴儿期的习惯养成时要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重要的是健康,其次是品性。我们希望孩子成为那种讨人喜爱的人,并能成功地应对生活。幸好健康和品性是并行不悖的,有利于一方的也有利于另一方。尽管本书中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品性,健康也需要类似的训练。这样我们就不至于面临这种两难选择:要么是身强力壮的恶棍,要么是体弱多病的圣人。

如今每个受过教育的母亲都知晓诸如这样的事实:定时地给婴儿哺食而非婴儿一哭就喂很重要。之所以采取这种做法,是因为它对孩子的消化更有裨益——这是一个完全充分的理由。不过,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也是可取的。婴儿常常比成人设想的要刁钻得多,倘若他们发现啼哭可以带来好处,就会这么做。在往后的生活中,当抱怨的习惯令他们招人厌烦而非惹人喜爱时,他们会感到吃惊和愤怒,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冷漠无情的。但如果她们出落成迷人的佳丽,则她们在嗔怒时依然讨人喜欢,儿时养成的陋习就会被强化。富人也是如此。除非人们在婴儿期得到正确的对待,否则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将会视他们的能力程度而变得牢骚满腹或者贪得无厌。出生之日也正是必要的道德训练的开始之时,因为从彼时开始训练不会让期望变成失望。倘若从任何推迟的时间开始训练,就必定遭到逆向习惯的顽抗,并因此激起憎恨。

所以,跟婴儿相处需要在冷落和疼爱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凡是维持健康所需的事情必须做到。当孩子受了风寒,就应该悉心照拂,并确保他干燥和暖和。但如果没有适当的身体原因,孩子哭闹,就任其哭闹;不然他很快会变成小皇帝。照顾孩子时不应太过娇惯:该做的固然要做,但不要过分表达关爱。任何时候都不应将孩子当成是比小狗还有意思的可爱宠物。必须一开始就将其作为潜在的成人认真看待。在成人身上令人无法接受的习惯,在孩子身上也许颇为讨人喜欢。当然,孩子不可能真的具有成人的习惯,但我们应该避免任何有碍于养成这些习惯的东西。我们尤其不应使孩子产生一种自负感,这种自负感在日后的经历中会变成挫败感,并且无论如何都与事实不符。

婴儿教育的困难主要在于父母如何才能做到微妙的平衡。为了避免孩子的健康受损,父母需要做到无微不至、含辛茹苦;倘若没有强烈的父母之爱,这些品质不可能达到足够的程度。然而,这种爱又很有可能变得不明智。对于钟爱子女的父母来说,孩子是无价之宝。如果不加留意,孩子就会觉察到这一点,并认定自己就像父母心目中那样重要。但在今后的人生中,社会环境不会这般拿他当宝,把自己想成是别人世界之中心的习惯将使他碰壁。因此,对于孩子偶染的小病,父母应该泰然处之,等闲视之,不仅出生之年要这样,往后也应如此。在过去,婴儿既受束缚,又被溺爱:他们手脚没有自由,衣服穿得过于暖和,自主活动备受限制,但大人又常常爱抚他们,哼歌给他们听,帮他们摇摇篮,还将他们抱到腿上摇逗。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会让孩子变成无法自立的娇生惯养的寄生者。[49]正确的做法是:鼓励自主活动,阻止要求他人。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或者吃了那么多的苦。让孩子尽可能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成功应该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对大人们的颐指气使。在现代教育中,我们的目标是将外在的管束降至最低限度;但这需要一种内在的自律,而出生之年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养成这种自律。例如,当你想让孩子睡觉,不要来回摇摇篮,也不要把他抱在怀里,甚至不要待在能被他看见的地方。一旦你这样做了一回,孩子就会要求你下回也得这么做;那么在极短的时间里,让孩子睡觉就会变成一桩棘手的事。把孩子拾掇得暖和、干燥、舒适,果断地放下他,柔声低语几句后,就任他独自留下。他或许会哭几分钟,但只要没生病,他很快就会止住。那时你再回去看,会发现他已经睡熟了。比起爱抚和迁就,这种做法能让孩子睡得更多。

正如前面所说,新生儿没有习惯,只有反射和本能。这意味着他的世界不是由“对象”(objects)构成的。反复出现的经验是认知的必要条件,而认知又是产生“对象”概念的必要条件。新生儿很快就能熟悉婴儿床的触觉、母亲的乳房(或奶瓶)的触觉和气味以及母亲或保姆的声音。但稍晚才能分辨母亲或婴儿床的视觉外观,因为新生儿不知道如何集中视力以便认清形状。而唯有通过由联想所形成的习惯,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才会逐渐汇聚,合成通常的对象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出现,就会导向期待它的再次出现。即便到这时,新生儿暂时仍无法感觉到人和物品之间的分别;半由母亲哺乳、半用奶瓶喂食的婴儿在一段时间内对母亲和奶瓶的感觉是一样的。在这整个期间,教育必须采取纯粹的物质手段。婴儿的快乐是物质上的——主要是食物和温暖,痛苦也是物质上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寻求与快乐相联系的东西和避开与痛苦相联系的东西而产生的。孩子的哭泣有时是遭受痛苦时的一种反应,有时是追寻快乐时的一种举动。诚然,起初限于前者。但由于孩子可能遭受的任何真正的痛苦一定会尽可能地被消除,哭泣最终必然跟快乐的结果联系在一起。因此,孩子很快就开始因为想要得到快乐而非因为感到身体不适而啼哭,这是他最初的理智成就之一。然而不管他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发出他确实痛苦时的那种哭声。母亲只要细听就知道差别,而如果她是明智的,就应忽视这种并非表达身体痛苦的哭叫。通过将婴儿抱到腿上摇逗或哼歌给他听来哄孩子,固然简单又惬意。但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学会越来越多地要求这些娱乐,如此很快会妨碍必要的睡眠——除开进食,睡眠本应占去他一天中几乎所有的时间。若干此类告诫显得逆耳,但经验表明,它们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与幸福。

不过,尽管成人所提供的娱乐应该保持在一定限度,婴儿的自娱活动却应该尽量鼓励。从一开始,婴儿就应当有踢腿和活动肌肉的机会。我们的先人何以能如此长久地坚持使用襁褓,实在不可思议;这表明,即便是父母之爱也难以敌过懒惰,因为手脚自由的婴儿需要更多的看顾。孩子一旦能集中视力,就会在看到活动的物体,尤其是飘荡在风中的东西时感到快乐。孩子能有的娱乐活动的数量很少,直到他学会抓住所看到的物品。到那时,快乐一下子就大大增加了。在一段时间里,练习抓东西就足以保证孩子在醒的时候有许多乐趣。对声响的兴致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对脚趾和手指的控制则要略早一些。最初,脚趾的活动是纯粹反射性的;而后婴儿发现它们可以随意活动。这带来的快乐堪比帝国对外邦的征服:脚趾不再是陌生的身体部位,而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从此以后,只要在孩子可以够到的范围内有合适的物品,他就能发现许多娱乐活动。孩子的大多数娱乐活动恰恰是对他的教育所需要的——当然,前提是不能让他跌倒、吞下别针或者做其他会伤到自己的事。

除了享受食物的时刻,出生的头3个月对婴儿来说总体上是有些沉闷的。他舒服的时候就睡觉,而他醒着的时候通常都有几分不适。人类的快乐取决于心理能力,但不到3个月大的婴儿缺少经验和肌肉控制力,以致这些能力无从展现。动物幼崽对生活的享受要早得多,因为它们更多依靠本能,较少依靠经验;但婴儿可以凭本能做的事太少了,提供不了多少愉悦和乐趣。总体而言,这头3个月相当乏味。不过,乏味对于拥有充足睡眠倒是必要的;如果老是逗孩子玩,他就会睡眠不足。

在大约2到3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学会了笑,并且对人产生了跟对物品不同的感情。在这个年龄段,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社会关系开始成为可能:当看到母亲,孩子能够而且确实显露出高兴,并出现了并非仅仅是动物性的反应。很快,对表扬和认可的欲望滋长起来;我的儿子第一次真切地流露出这种欲望是在5个月大的时候,当他几番尝试后终于成功地从桌上拿起一个有点沉的铃铛并摇响了它,他带着自豪的笑容环顾周围的每一个人。从这时候起,教育者就有了一件新武器:即表扬和责备。这件武器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很有威力,但必须非常谨慎地使用它。在出生的第一年里,不应该有任何责备,之后也应该尽量少责备。表扬的危害要少一些。但不应轻易地给予表扬,以免失去其价值,也不应过分地表扬孩子。当孩子第一次能走路、第一次说出可以理解的词语,即便是沉得住气的父母也会情不自禁地称赞孩子。通常,当孩子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困难,表扬就是恰当的奖励。此外,让孩子感到你支持他的学习愿望,也很有好处。

不过,总的来说,婴儿的求知欲是如此强烈,父母只需为他提供学习机会即可。给孩子一个发展的机会,剩下的都由他自己的努力来完成。没必要教孩子爬,教孩子走,抑或教孩子学习任何其他肌肉控制的基本方法。诚然,我们通过跟孩子说话来教他说话,但我怀疑刻意地教说话能有什么效果。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学习节奏,试图强迫他们是错误的。在整个人生中,经过最初的困难之后体验到成功乃是努力的一大动力。困难一定不能大到令人气馁,也不能小到无法催人奋进。人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一条基本规律。学有所获靠的是躬身实践。大人能做的是演示孩子想要完成的某个简单动作,譬如摇拨浪鼓,然后让孩子自己弄清楚怎么去做。别人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对进取心的一种刺激,它本身绝不是一种教育。

规律和惯例在幼儿期是至关重要的,出生之年尤其如此。对于睡眠、饮食和排泄,一开始就应该养成定时的习惯。此外,熟悉环境在心理上也很重要。它使孩子学会识别东西,防止过度紧张,并能产生安全感。我有时候想,对于自然统一性[50](the uniformity of nature)的信念——据说这是科学研究的一项公设,完全源于对安全的渴望。我们能应对预料之中的事,但倘若自然规律突然改变,我们就会灭亡。婴儿因为弱小而需要安抚,如果一切看起来都是根据不变的法则而发生,因此可以预测,那么他会更加快乐。童年后期会出现对冒险的喜爱,但在出生之年,所有不寻常的事都会引起恐慌。尽你所能地别让孩子害怕。如果孩子病了,你很担心,就得小心翼翼地掩饰你的不安,以免通过暗示传染给孩子。避免做任何可能产生刺激的事。当孩子不按时睡觉、吃饭或排泄,不要让他看出你的在意,否则会助长他的自负心理。不仅出生之年要这么做,随后的几年更得这么做。绝不能让孩子认为某种必需的日常行为——例如本应成为一桩乐事的吃饭,乃是你所期望的东西,你为了自己高兴而要他这么做。否则,孩子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获得了新的权力来源,于是对那些本该自然而然完成的行为,他也会希望被人哄着去做。切勿以为孩子没有足够的才智来作出这样的举动。他的体力单薄,知识有限,但在这些限制不起作用的地方,他拥有的智力绝不在成人之下。孩子在出生头12个月里学到的东西比以后任何同样长的时间里学到的东西都更多,倘若没有十分活跃的智力,这是不可能的。

一言以蔽之,即便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把他当作一个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或照料孩子的乐趣而牺牲他的未来,两者都是有害的。这里跟别处一样,为了不偏离正轨,必须将爱心和知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