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重读救荒史
在抗洪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凯歌声中,北京出版社重新出版了邓拓在1937年用邓云特笔名出版的名著《中国救荒史》。我在1960年曾经带着对现实问题的种种困惑,认真阅读此书。今日重读,不禁感慨万千。1960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期间。这年的夏天、冬天,我分别去了建湖县水乡和无锡郊区探亲。两地虽然有苏北、苏南之别,但都是盛产水稻的鱼米之乡,河流密如蛛网,既未旱,也未涝。但是,瘟疫一般蔓延的“共产风”,先是在“吃饭不要钱”的口号下,一些农民放开肚皮吃饭;接着,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不肯下地插秧,甚至后来发展到不肯收割,而在夜晚,偷割成风。做饭时,柴草不够烧,便继续砍树木,饥饿无情地煎熬着千家万户。灾荒越来越重。但是,到底什么叫灾荒?邓拓在《中国救荒史》的“绪言”中,非常明确地下了这样的定义:“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这个定义,是科学总结中国历代灾害史的结果,发人深思。当时,我在一些场合,曾介绍邓拓的定义,并认为,当时已很严重的灾害,基本上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人与人关系失调引起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结果。不料后来被人揭发,列为右倾言论,“文化大革命”中更升级为“三反”言论,是什么“黑帮分子邓拓的吹鼓手”。所幸噩梦早已过去,邓拓的这部书又重新出版,科学的理性之光,是不会消失的。
更应特别指出的是,邓拓的救荒史,以及他在书中对灾害下的定义,今天仍然对我们富有启迪,具有现实意义。在滚滚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面前,如果人们仍然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围垦造田,让“八百里洞庭湖”水面越来越小,继续破坏长江、黄河等大泽巨浸的植被,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那么,滚滚洪魔肯定还会重来肆虐!愿有更多的人从邓拓书中有所悟。
(原载《中华英才》199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