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企业赋能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智能+”是李克强总理继2015年把“互联网+”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R/OL].(2015-03-05)[2015-03-17].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17/c64094-26702593.html? rsv_upd=1.一之后,于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R/OL].(2019-03-05)[2019-03-17].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1/2019/0317/c1001-30979428.html.二时提出的新概念。报告指出,2019年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可以预见,“智能+”将接棒“互联网+”,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水准的先进制造业的新动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智能+”赋能制造应时而生,中国制造业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步伐,抓住实现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是什么关系?什么是赋能?“智能+”对制造业的赋能是指什么?有什么价值,有那么紧迫吗?当今“智能+”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状况如何?中国制造业如何利用“智能+”进行赋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诸如此类都是摆在当下制造业从业人员、相关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并且亟须找到答案。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从技术管理视角入手,不回避制造和IT领域的相关技术,尽量用科普性的、管理和产业经济的话语体系进行阐述,结合前期研究和实践基础撰写了本书。全书分为三篇,共九章,力图回答上述问题,总体内容结构如图0-1所示。

图0-1 本书总体结构

我撰写了第一篇,共分为两章:第1章从概念层面阐述了“智能+”赋能制造的内涵;第2章从产业和相关技术发展历史的视角梳理了“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存在的问题。皮圣雷和孙丽君负责第二篇,共分为三章:第3章分析并概括了中国“智能+”制造拟追求的目标;第4章指出了中国“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第5章描述了中国“智能+”为制造企业赋能的六个路径。胡勇军负责第三篇,共分为四章:第6章构建了“智能+”对制造企业赋能的方法体系,然后按照赋能场景、方法和评价三个维度,通过案例方式分别在第7章、第8章和第9章阐述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具体方法。

本书虽然由我们四人主笔,却是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有的共同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华南理工大学宋铁波、赖朝安、刘小龙、刘飞的观点和工作内含其中。广州大学谢洪明、傅元海、张伟的观点和撰写的一些内容支撑了部分章节,并且他们多次参与书稿的讨论。广州大学宋丹霞和张延平也为本书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王满四院长为组织讨论、联系出版社等做了很多工作,博士研究生朱建华、林晓珊、窦子欣等参与了一些具体内容的写作。特别是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马风才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吴亚军给了很多可贵的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多、内容新,作者的水平和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读者们的谅解,也衷心期待读者们的批评指正。

孙延明

2020年2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