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做最好的自己
我不知道拐弯处是什么,但我相信一定是最好的东西。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
(《绿山墙的安妮》)
先讲讲不好的消息。是的,我们首先跟你讲不好的消息主要是因为在你想出办法解决问题之前,你得先知道问题在哪儿。所以,问题来了:许多孩子已经丧失希望。他们对自己失去了希望,对未来也失去了希望,他们对作为教师的你们也已经失去了希望。我们的工作是如何让他们重拾希望。我们知道这个挑战相当艰巨,而且这样做很有可能你获得的回报甚微。我们也知道你是为何当老师的,理由绝对不是为了钱(或者混个自助餐吃)。在你的内心深处,你相信人性的善。事实上,你准备奉献自己的一生来帮助人们成就最好的自己。我们知道有时这样做很难,我们容易深陷于官僚主义而忘却初衷是为了孩子。如果孩子们说他们已经没有了希望,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回希望。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定是你。
失去希望
2015年,盖洛普开展了一个年度学生民意调查,问及他们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其中也包括了“希望指数”,就是通过对其中几个调查项目的回答,衡量美国学生教育经历中的非认知属性。结果让人堪忧。在100万5~12年级的学生中,只有60%的学生完全赞同“我有美好的前程”这一项。如果你觉得只有40%的学生相信自己有灿烂的未来已经很糟的话,打住,因为还有更糟的,仅33%的学生完全赞同“我有个能让我进步的导师”。[1]怎么可能?被调查的美国学生中有2/3找不到一个成人鼓励他们成长?
对于我们这些研究思维模式的人来说,这些数字很不理想。许多学生离开学校之前就设想自己的未来不会成功。为什么呢?也许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拥有一个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的成年人。
盖洛普调查中还有另外两个结果:仅半数的学生完全赞同“我可以想出许多拿到高分的办法”这一项;仅35%的学生完全认同“我可以找到许多办法解决问题”这一项。所以让我们回顾一下:学生们不仅说他们找不到成年人来鼓励、指导他们,他们也不相信他们有潜能取得未来的成功;而绝大部分人承认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得高分和解决问题。这组数字让人匪夷所思,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国家的老师们每天都在学校投入自己的一切来培养和教育孩子们,赋予他们力量。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课堂里充满了好奇又能干的学生,他们潜力无穷。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这群无望的学生们展示的是固定型思维。如果学生被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主导,认为他们自己考不了高分,解决不了问题,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在未来即使不能成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他们实际是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与未来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失败隔开来。这是固定型思维的典型标志。固定型思维的人强迫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很有限,自己的缺点是与生俱来、先天决定的。
“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也许没有以下这些有利条件。”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弗吉尼亚阿灵顿的韦克菲尔德高中作演讲时曾这样说,“可能生活中没有一个成年人能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可能你的某位家人刚好丢了工作,然后钱不够花了;可能你生活的街区让你感觉不到安全;或者你的朋友强迫你做些你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说到底,你的生活环境,你的肤色,你的出生地,你拥有的钱财,你家里的境况……这都不是放弃努力的理由。你目前的状况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没有人为你书写命运,这里是美国,命运由你自己掌控,你可以自己创造未来。”[2]
相信自己有潜力,对未来充满信心需要勇气,需要成长型思维。保持成长型思维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今学生每天面临的困难环境中更为不易。保持成长型思维意味着面对挑战敢迎难而上,面对困境不屈不挠,还有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可以成功。
成长型思维的要素
对成长型思维的研究表明,教导思维模式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感觉无望的学生。一旦人们懂得通过专注的练习、辛勤的工作和努力可以构筑自己的未来时,他们就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德韦克经常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她教导一群年幼的学生,他们有能力通过练习和努力让自己的大脑获得成长,她回忆说,“有个男孩举起手问道:你是说,我不用再做笨蛋了吗?”[3]
教会孩子们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仅被证明能提高学业成绩,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也会感觉学校不再那么恐怖,而是一个可以让人学习和成长、让人兴奋的地方。除此以外,当教师能示范成长型思维,提供思维模式的明确指示,说明大脑如何随着时间得以发展和改变时,学生的收获也会增多。[4]
德韦克的研究表明,当学生们采用了成长型思维时,他们取得的成绩和学习动机都会上升。2014年,德韦克和她的同事们在智利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具有牢固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不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如何,都比具有牢固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学业成绩要好;家庭收入较低、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要高于家境优越、具有固定型思维的学生。[5]这就表明,通过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可以缩小成绩差距的。
学生的思维深受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可以走得更远,向学生示范思维模式,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智慧、技能和能力不是固定的,通过努力和坚持,他们可以在任何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正如德韦克所说,当学生的固定型思维转换成了成长型思维,学生的成绩就会得到提升;展示出成长型思维的学生要表现得比具备固定型思维的同学优秀。
看起来好像很多学校都知道发展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由《教育周刊》研究中心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的一项全美范围的调查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教师表示曾接受过成长型思维的正式训练,并努力将思维模式放进自己的课堂。如果应用得当,培养成长型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挑战性任务,从失败中站起来,并在教育的所有领域实现他们成功的潜能。不幸的是,有些研究表明,许多尝试将成长型思维搬进课堂的教师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误解”,从而导致成功率惊人的低。[6]
平庸的结果
研究者约翰·哈蒂(John Hattie)根据他所收集的数据衡量到底思维干预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他的分析显示,教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收效甚微,这与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换句话说,思维干预的结果非常平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德韦克和她的同事有大量的数据证明成长型思维干预的积极作用。所有的数据都表明在课堂上引入成长型思维可以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位教育研究先驱之一却告诉我们课堂里呈现出来的数据与德韦克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彼得·德威特(Peter DeWitt)是哈蒂的一个同事,他在《教育周刊》中写道,哈蒂基于自己的元分析,断定思维模式干预的作用甚微不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课堂的思维模式问题。这就对了。如果教师自己是固定型思维,要教授成长型思维是不会产生任何作用的。教师们似乎并没有把精力放在该放的地方。他们是在教授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在展览这种思维。哈蒂说,那些既教成长型思维又身体力行进行示范的教师,效果就要明显得多。德威特指出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固定型思维被传递给学生,比如过度测试、能力分组和没必要的干预服务。
德威特写道:“我们不是在作预测,不应该因为他们现在有困难,就要像他们一辈子都有困难似的对待他们。这就好像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7]
哈蒂认为,虽然思维模式干预有产生较大作用的潜力,但只要教师持有固定型思维,这种潜力就不会实现。想想每次飞机起飞前乘务人员介绍如何操作逃生工具的熟悉场景:你必须首先自己戴好氧气罩,然后才能帮助他人。如果教师自己没有真正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会持续不断地向课堂里的学生们传达固定型思维的信息,不管自觉或者不自觉,这对谁都没有好处。
什么最重要
莫特霍尔中学的校长纳迪亚·洛佩斯(Nadia Lopez)在她的《通往辉煌的桥梁》(The Bridge to Brilliance)一书中用一则轶事阐述了哈蒂的观点。在一次教师会议上,她要求老师们描述一个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在老师们共同完成的评价列表上,写的都是诸如“写字慢”“从来不能准时完成作业”“没有学习动力” “容易走神”这样的字眼,总共有21条,都是负面的评价。
然后洛佩斯又要求两位辅导员来描述他们眼中的同一个学生。两位辅导员完成的评价列表上,写的却是诸如“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热爱志愿活动”“书写整洁”的话,总共有12条,都是正面的评价。怎么解释两张评价表的差异?洛佩斯认为,传统教育体制迫使教师们将焦点放在课业学习而不是孩子整体的发展上。辅导员们的重心却在帮助孩子。[8]体制的设立方式让教师把孩子的缺点放大成了等待改正的问题,而辅导员们则更关注孩子的优点,帮助他利用自己最好的一面完成任务。
有些时候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被蒙蔽了眼睛,只看到课程、测试和成绩,而忘了关注最重要的对象:学生。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必须要真实地评估学生的优缺点。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哈蒂的研究中反映的效果要比预料的差。如果教师不能真实地展示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不可能有效地将之传达给学生。记住,你如果想帮助别人戴好氧气罩,首先自己要会戴。
你的思维模式
在前言部分,你已经做了一个思维模式测试,很可能你同时拥有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种模式。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些思维模式的触发机制,比如对付一个尖刻的同事或者应付为期一周的评估测试,都会让你回到固定型思维的模式。你能意识到这些触发机制,这很重要。想想你在学校里典型的一天。什么引发了你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也许是一个学生取得的重大进步,或者是领导批复了你去开会的请求。那又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也许是你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没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或者是某个同事对你的教学提出批评意见。当你知道什么触发了你的成长型思维时,你就可以寻找机会或采取措施武装自己。同样重要的是,了解你的固定思维模式触发机制可以帮助自己提前计划,并想出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思维,或者可能的话,消除这些触发机制,让它们不要出现。
触发我成长型思维的事情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触发我固定型思维的事情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开始了解自己的触发机制或者激励因子时,你可以分享给你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写出自己的触发机制或者激励因子。以下微课可以教会学生识别触发固定型思维的情形,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情形。
应对固定型思维的触发机制
小课堂
学习目标
这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 识别自己的固定型思维触发机制
● 制定成长型自我对话或者策略来应对
资源与材料
● 便条卡片
● 铅笔
方法
提示:你可以首先分享你个人的固定型思维触发机制以及你采取的策略来改变你的自我对话,也可以分享你在培养成长型思维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障碍。学生需要在开始本课之前基本了解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
首先,把你准备好的写有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陈述的卡片发给每个学生。用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陈述创建一个班级T形图。要求学生将他们的卡片归纳到固定型思维或者成长型思维列表当中。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与同学分享和整理自己的想法。
制作卡片时,你可以采用以下的陈述,或者创作你自己的陈述。
现在叫学生思考自己的固定型思维触发机制,鼓励学生匿名将这些情形写在记录卡片上,然后收集所有的卡片,全部打乱后,再次发给班上的学生。将学生分成两人或三人组,让他们一起讨论所持卡片上固定型思维触发情形的应对策略,要求他们从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思考,并将解决的建议写在卡片上。
展开集体讨论,请学生分析持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关注的要点在哪儿,他们对新的学习、挑战、错误、努力或奋斗如何作出回应。
评论学生们给出的想法和策略,允许学生找到自己写的卡片,并思考同学给出的回应策略。反思性的练习可以促成深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思考当他们面对固定型思维触发情形时他们将怎样去做。
反思性练习包括:
● 写日志或者博客来记录应对固定型自我对话的策略;
● 留意与同学交流时产生的互相理解或者顿悟的时刻;
● 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以素描或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
● 画一组连环画来阐述改变思维模式的步骤。
检查理解情况
● 检查学生的反思,看他们是否已经明白,同样的情形,运用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 拓展课程,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辨别潜在的困难,列出他们面对固定思维触发情形时,进行成长型思维训练的步骤。
不仅是表达赞扬
在《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的一次采访中,[9]卡罗尔·德韦克表示担心,现在许多教师误解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过度简化了这个概念。那些认为自己在践行成长型思维的老师,仅仅是表扬学生们的努力,其实这种努力并没有产生任何成果。(比如,“哇!为了这个测试,你真的很努力哦,你只是没及格。”)德韦克说,在这种情况下,表扬就不再是针对所取得的进步,而仅仅是个“安慰奖”。她提醒教师注意,培养成长型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自尊,因此成长型思维应该专门针对因为学生的努力而取得的进步。如果没有任何进步,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就应该集中在如何重新调整上。
要培养成长型思维,除了表扬付出的努力之外,还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教师希望将思维模式介入所取得的效果最大化,他们每天都必须在课堂上努力展示成长型思维,自己在两种思维之间挣扎时,坦诚面对,并如实告诉自己的学生。为此,我们制定了一张清单,陈述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支点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讨论杠杆问题时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当学生感觉到不安全、没有存在感或者无足轻重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尝试冒险的,不会走出舒适区,也不会获得他们本可以取得的成功。不安全的环境会滋生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支点,给学生创造安全、有保障的环境,支持学生不受制于担忧或外人的评判,从而使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得以活跃和发展。
同样,如果老师觉得没有勇气在学校里尝试冒险,他们也会产生固定型思维。我们知道拥有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通常引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里关于教师职业发展的一段话来解释我们根本预测不了学生的潜能这一事实:
“一个人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未可知的);……很难预测多年的激情、劳作和训练会带来什么成就;……”[10]
而这种无限的潜能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一种涟漪效应,这种效应的结果未知而且也是不可知的。我们现在帮助学生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或好或坏的巨大影响。我们不能精确地预测我们今天所为会如何在将来影响我们的学生。我们不知道学生将来许多年里能记住哪一堂课、哪次互动、哪个建议。但研究确实告诉我们,拥有成长型思维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韧性,磨炼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学业成绩。所以,发展教师的成长型思维看起来是将学生的无助感转变成无限可能性的理想切入点。
以下策略你可以直接用于教学实践,将成长型思维原则纳入到你的课堂:
● 运用过程奖励来应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精确的反馈和批评意见,说明他们做错了什么,要求他们写出改进措施。绝对不因为一个练习没做好而给学生定性——专注过程而不是人。
● 少打分,多交流。不是每个作业都需要分数。不在每次的作业上方用红笔打上一个等级、百分比或者分数,而是在作业的明显位置写上有见地的话语或者有用的反馈。让学生习惯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努力,而不是为分数而学习。
● 把错误标注出来。创建一个“不理想试卷”布告栏,这些试卷中包含的错误反映了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告诉学生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错误。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然后研究有效的应对方法。
● 大声朗读。找一本很棒的展示成长型思维的儿童读物,然后把它读给学生们听。我们喜欢读的图画书有《点》(The Dot)、《最伟大的错误》(The Most Magnificent Mistake)、《罗西想当发明家》(Rosie Revere, Engineer),还有很多同类的书。寻找其他展示成长型思维的媒体(书籍、视频剪辑、歌曲、诗歌等),向学生展示,并进行讨论。(请参看本章末尾的列表。)
● 示范成长型思维导向的自我对话。不要害怕与学生分享你的错误。大声说出你的思考过程。你越是向学生示范你的成长型思维,你就越有可能让你的学生把它作为他们自我对话的一部分。
● 谈论大脑构造。一些学生需要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东西真的有用。深入研究成长型思维背后的神经科学。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来教学生认识大脑的学习和发展机制。(更多内容见第3章,或查阅《成长型思维训练》第3章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小结:你明白了!
我们知道这一章有点令人沮丧。孩子们失去了希望,他们报告说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确定和沮丧,而持有固定型思维的教师认为成长型思维没有用。但有个好消息:你。你在这里,你已经准备好学习,你想要变得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每天练习,来改善你的成长型思维,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你不需要一天就做好。
还记得关于乌鸦喝水的寓言吗?一只乌鸦口渴得快要死了,什么喝的也找不到。情况很糟糕。最后,乌鸦看到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终于有救了。但是,当它走近水罐时,却发现只剩下一点点水,而它又不能把嘴伸到罐底去喝。于是,它开始往水罐里扔小石子。一个接一个,直到水慢慢上升。最后,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不管你的情况如何,你都能找到办法来慢慢改善。总是会有希望的。做一只乌鸦吧。每天在课堂上投入一点同情、理解、怜悯和勇气的石子,然后看着你的学生逐渐迈入正轨。
值得一读的成长型思维和励志读本列表
《水中仙》(Making a Splash),作者:卡罗尔·莱利(Carol E.Reiley)
《罗西相当发明家》(Rosie Revere,Engineer), 作者:安德里亚·贝蒂(Andrea Beaty)
《奇迹》(Wonder), 作者:R.J.帕拉西奥 (R.J.Palacio)
《点》(The Dot),作者:皮得·雷诺兹(Peter H.Reynolds)
《人人都能学骑自行车》(Everyone Can Learn to Ride a Bicycle),作者:克里斯·拉施卡(Chris Raschka)
《以马内利的梦想》(Emmanuel’s Dream),作者:劳里·安·汤普森(Laurie Ann Thompson)
《鼓梦女孩:一个女孩的勇气如何改变了音乐》(Drum Dream Girl: How One Girl’s Courage Changed Music), 作者:玛格丽特·恩格尔(Margarita Engle)、拉斐尔·洛佩斯(Rafael López)
《娜迪亚:那个不能坐着不动的女孩》(Nadia: The Girl Who Couldn’t Sit Still),作者:卡琳·格雷(Karlin Gray)
《最后完成任务的那个:数学课上最聪明男孩的故事》(Last to Finish: A Story About the Smartest Boy in Math Class,寻常天才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Everyday Geniuses)系列,作者:芭芭拉·阿山姆(Barbara Esham)
《了不起的杰作》(The Most Magnificent Thing),作者:阿什利·斯拜尔(Ashley Spires) 《别有洞天》(Holes),作者:路易斯·萨奇尔(Louis Sachar)《手斧男孩》(Hatchet),作者:盖瑞·柏森(Gary Paulsen)《沉还是游》(Sink or Swim),作者:瓦莱丽·库尔曼(Valerie Coulman)
《卡住了》(Stuck),作者:奥利弗·杰弗森(Oliver Jeffers) 《树上的鱼》(Fish in a Tree),作者:琳达·莫纳利· 洪特(Lynda Mullaly Hunt)
《飞行学校》(Flight School),作者:丽塔·贾琦(Lita Judge)
【注释】
[1] 谢恩·洛佩兹(Shane Lopez)与瓦莱丽·卡尔德龙(Valerie J.Calderon),“学生有成功的意愿,但许多缺乏成功的方法”( Students Have the Will to Succeed,but Many Lack the Ways), 盖 洛 普 (Gallup),2016年3月15日,http://www.gallup.com/opinion/ gallup/189947/students-succeed-lack-ways.aspx?g_source=&g_ medium=&g_campaign=tiles.
[2] 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韦克菲尔德高中的返校演讲” (Back-to-School Speech at Wakefield High),2009年9月8日,弗吉尼亚阿灵顿,http://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barackobama/ barackobama backtoschoolspeech.htm.
[3] 卡罗尔·德韦克,“养育聪明孩子的秘诀”(The Secret to Raising Smart Kids),《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2015年1月1日,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secret-toraising-smart-kids1.
[4] 卡丽莎·罗梅罗(Carissa Romero),“从科学研究看我们对成长型思 维的认识”(What We Know About Growth Mindset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思维模式学者网(Mindset Scholars Network),2015 年7月,http://mindsetscholarsnetwork.org/wp-content/ uploads/2015/09/What-We-Know-About-Growth-Mindset.pdf.
[5] 卡罗尔·德韦克,“成长型思维的非凡影响”(The Remarkable Reach of Growth Mind-Sets),《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January/ February 2016 1月/2月,38–41.
[6] 《 教育周刊》研究中心(Education Week Research Center), “课堂里的思维模式:一项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国性调查”(Mindset in the Classroom: A National Study of K-12 Teachers),2016,http:// www.edweek.org/media/ewrc_mindsetintheclassroom_sept2016.pdf.
[7] 彼得·德威特(Peter DeWitt),“成长型思维不起作用的缘由”(Why a ‘Growth Mindset’ Won’t Work),《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2015年7月7日,http://blogs.edweek.org/edweek/finding_ common_ground/ 2015/07/why_a_growth_ mindset_wont_work.html?print=1.
[8] 娜迪亚·洛佩兹(Nadia Lopez),《通往辉煌的桥梁:一个艰难学 区小学校长是如何震撼世界的》(Bridge to Brilliance: How One Principal in a Tough Community is Inspiring the World),(纽约: Viking,2016),47–50.
[9] 克里斯·格罗斯·罗,“赞美如何成为安慰奖”(How Praise Became a Consolation Prize),《大西洋》(The Atlantic),2016年12月16日, 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6/12/howpraise-became-a-consolation-prize/510845/.
[10] 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纽 约: Ballantine Books,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