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的说话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像修剪花草一样整理信息:语言与婴儿的大脑

科技使我们能窥见人的大脑活动,让我们看到在孩子出生前,我们说的话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来想象一台恒温箱,里面有一位小小居民,是一位提前了8到15周出生的早产儿。在恒温箱里放一个小小的播放器,播放妈妈的声音和心跳声。实际上,我们给40台恒温箱安装了播放器。其中20位早产儿每天会收听额外3个小时的妈妈广播。一个月后,研究人员用神经成像技术测量早产儿们脑部的听觉皮层,即大脑的听觉中枢。那些每天多听了3个小时广播的婴儿们,大脑颞叶中的听觉皮层明显生长得更大[3]。这表明,妈妈的声音和心跳声确实能够让婴儿的脑部发育得更快。

一些关于新生儿的研究也证明,妈妈的声音和婴孩大脑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胎儿期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出生后第一天,新生儿为了听到妈妈的声音,会把奶嘴吸得更加勤快。新生儿能够分辨父母和其他陌生人的语言,也会对在胎儿期念给他们听的同一本书表现出偏爱。

婴儿们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学到那么多?因为他们一出生就做好了生理上的准备。正如女婴们一出生就已经拥有成年后生儿育女所需要的卵子一样,新生儿的脑部已经具备了一千亿个神经元,他们生来就具备了学习任何语言的发音和语调的能力。在子宫内,胎儿的听觉神经已经高度发达,因此,出生后,宝宝们的听觉神经网络已经发育良好了。

婴儿出生后,各种陌生的声音一下子涌进了大脑,再加上影像、气味、味道和触感,婴儿靠接收这些杂乱的感官信息来慢慢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为了生存,孩子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要学会辨识雨云、自行车响铃,或者熟悉家养马的味道;还有葡萄牙语的弹舌音,游牧民族的马蹄声,以及汉语所需的五种声调。大脑会说,放马过来吧!它还会创造数以万亿计的突触,等到孩子三岁的时候,大脑中突触的数量已经是成人的两倍了。

婴儿出生后,各种陌生的声音一下子涌进了大脑,再加上影像、气味、味道和触感,婴儿靠接收这些杂乱的感官信息来慢慢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科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突触爆发期,在这个时期内,年幼孩童的大脑对于新信息的输入极度敏感。例如,大脑中有了更多的突触,幼童可以轻易地吸收一种以上的语言。当幼童开始学习时,一些突触会被清除,或者叫“修剪”。哪些会被修剪掉呢?那些没用过的。如果不是生活在纳米比亚,那些用来认知“科伊科伊游牧民族”的突触就会被淘汰掉;如果不是生活在靠观星出行的航海之家,那些用来辨识天上星星亮度的突触也会被淘汰掉;如果一个孩子听到的母语单词太少,一些没用过的突触—比如那些用来认知语法和发音的突触—就会萎缩。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永远失去了掌握这些技能的机会,而是意味着他以后可能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学。在理想情况下,孩子应该在五岁以前获得大量语法正确、发音无误和词汇丰富的口语输入[4]

当孩子在一个连贯的语境中获得词汇和语音输入后,他们的大脑将会刻印下丰富的神经通路图,而当他开始模仿并说出他听到的话时,这些通路就能给他留下更深刻的印记。大量研究都记录了“词汇差距”效应—就是曾经听到过大量不同类别词汇的孩子,与那些没有听到过的孩子相较[5],两者在社交和语言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儿而言,看电视或者玩“语言强化”类的手机软件并不能给他们的语言学习带来多少实质性帮助。正如身体需要吸收营养来发育,宝宝和幼童的大脑需要一个有着丰富语言交流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