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1]
大和元年举进士及第[2],乡贡上都[3],有司试于东都[4],在二都群进士中,往往有言前十五年有进士李飞自江西来[5],貌古文高。始就礼部试赋,吏大呼其姓名,熟视符验[6],然后入。飞曰:“如是选贤耶?即求贡,如是自以为贤耶?”因袖手不出,明日径返江东[7]。某曰:“诚有是人,吾辈不可得与为伍矣。”后二年,事故吏部沈公于钟陵、宣城为幕吏[8],两府凡五年间,同舍生兰陵萧寘、京兆韩乂、博陵崔寿[9],每品量人之等第,必曰:“有道有学有文,如李处士戡者寡矣,是卑进士不举尝名飞者。”某益恨未面其人,且喜其人之在世也。
大和九年[11],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11],今谏议大夫李中敏[12]、左拾遗韦楚老[13]、前监察御史卢简求咸言于某曰[14]:“御史法当检谨,子少年,设有与游,宜得长厚有学识者,因访求得失,资以为官,洛下莫若李处士戡。”某谢曰:“素所恨未见者。”即日造其庐,遂旦夕往来。开成元年春二月,平卢军节度使王公彦威闻君名[15],挈卑辞于简,副以币马,请为节度巡官。明年春,平卢府改,西归病于路,卒于洛阳友人王广思恭里第[16],享年若干。
君讳戡,字定臣,七代祖勃海王奉慈[17];祖杠,衢州盈川令[18];父,婺州浦阳尉[19]。浦阳晚无子,夫人吴兴沈氏梦一人状甚伟[20],捧一婴儿曰:“予为孔丘,以是与尔。”及期而生君,因名曰天授。君幼孤,旁无群从可以附托[21],年十余岁即好学,寒雪拾薪自炙,夜无然膏,默念所记。年三十,尽明《六经》书,解决微隐,苏融雪释,郑玄至于孔颖达辈凡所为疏注[22],皆能短长其得失。一举进士,耻不肯试,归晋陵阳羡里[23],得山水居之,始开百家书,缘饰事业。每有小功丧[24],讫制不食肉饮酒,语言行止,皆有法度。阳羡民有斗诤不决,不之官人,必以诣君。
所著文数百篇,外于仁义,一不关笔。尝曰:“诗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丝,妇人小儿,皆欲讽诵,国俗薄厚,扇之于诗,如风之疾速。尝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25],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欲使后代知有发愤者,因集国朝已来类于古诗得若干首,编为三卷,目为《唐诗》,为序以导其志。
居江南,秀人张知实、萧寘,韩乂、崔寿、宋邢、杨发、王广[26],皆趋君交之,后皆得进士第:有名声官职,君尚为布衣,然于君不敢稍怠。君在洛中困甚,河阳节度使萧洪移镇鄜州[27],谏议大夫萧俶以君言于洪,洪素敬谏议,即欲谒君以请,君曰:“人间哗言洪盗籍外戚,一窥其面能易吾死,尚且不忍死,况为其党乎?”居数月,洪果败。
娶弘农杨氏女[28],早卒。子二人,长曰审之;次曰鼎郎,始五岁。以某年月,权葬于常州义兴县某乡里[29]。某于君为晚交,得君最厚,因为之铭曰:
命如烟云,道比宫宅。烟云飘扬,莫知往来。为道不至,无以偃息。有道有命,偶然相值。命不在我,不屑亦贵。岂可指此,与彼为市。呜呼定臣,曰德孔修,曰学必圣。饬我兢兢,一不言命。可传其心,以教后生。呜呼哀哉!
[1]平卢军: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五年(717),于营州设置平卢军使,七年升为平卢军节度使。安史之乱后,改领淄青齐棣登莱六州,均在今山东东部。节度巡官:唐幕府中属官名称,位居判官、推官之次。陇西:古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
[2]大和:唐文宗年号(827—835)。
[3]上都:指唐京都长安。
[4]东都:洛阳,唐时为东都。
[5]江西: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6]符验:符合应验。
[7]江东:江南东道,治所吴郡(今江苏苏州)。
[8]吏部沈公:指吏部侍郎沈传师。钟陵:即今江西南昌。宣城:今属安徽。
[9]兰陵:故地唐时在今山东苍山西南。京兆:唐京兆府,治所即长安。博陵:故城在今河北蠡县南。
[11]大和九年:即835年。
[11]分司:指分司官。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分设在那里的中央官员称分司。
[12]谏议大夫:官名。唐时有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中书省。李中敏:字藏之,陇西人。与杜牧、李甘相善,为谏议大夫约在唐文宗开成时。
[13]左拾遗:官名,有左、右拾遗。掌贡奉讽谏,纠正帝王过失。韦楚老:字寿朋,长庆四年(824)登进士第,有诗名。其任拾遗约在大和末、开成初。
[14]卢简求:字子臧,河中蒲人。长庆元年(821)登进士第,善辞翰。
[15]王彦威:字子美,太原人。博学善文,尤通《三礼》。
[16]思恭里:唐洛阳街坊名。
[17]勃海:郡名。汉高帝时(前202)分巨鹿、济北郡置,以地滨勃海得名。
[18]衢州:治所在信安(今浙江衢县)。盈川:古县名。故地在今浙江。令:县令。
[19]婺州:唐时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浦阳:县名。地在今浙江,以在浦阳江北而名。
[20]吴兴: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唐天宝、至德时,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21]群从:许多堂兄弟。从,堂兄弟。
[22]郑玄:东汉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字康成。著名经学家。曾注多种经书。孔颖达:唐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字冲远(亦作仲达)。通经学,尤明《左传》、《尚书》、《易》、《毛诗》、《礼记》。曾与颜师古等受诏撰定《五经正义》。
[23]晋陵:治所在今江苏常州。阳羡:故城在今江苏宜兴南。
[24]小功:古代丧服名。五服之一,用较粗的熟布制成。服期五个月。
[25]元、白诗: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之诗。此主要指两人的艳情之作。
[26]韩乂:曾登进士第,大和中在江西、宣歙幕为幕吏,又佐福建幕。府罢,闲居常州,后任拾遗。杨发:字至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大和四年(830)登进士第,任校书郎。大中三年(849)累官左司郎中,大中十二年(859)任岭南节度使。后贬婺州刺史,卒。
[27]河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州西。唐建中时置河阳三城节度使于此。鄜州:此指鄜坊丹延节度观察处置使府。鄜州,唐州名,地即今陕西富县。
[28]弘农: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北。
[29]常州:治所在晋陵(今江苏常州)。
本文约作于开成二年(837),时杜牧三十五岁。
此文最易引起争议的是记载李戡关于元、白诗所说的“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一段话。这段评语虽出李戡之口,但也可看作是杜牧的意见。历代论者对这段话多持不同意见,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所谓“元、白诗”指实为讽谕诗,而据以反驳元、白诗非所谓的纤艳不逞,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文人勿相轻》云:“元、白讽谕诗,意存谠直,岂皆淫媟之词。”有的反唇相讥杜牧诗乃纤艳不逞之尤者,如叶梦得《避暑录话》说:“观牧诗纤艳淫媟,乃正其所言而不自知也。”实际上,此处所说的“元、白诗”,是指那些“流于民间,疏于屏壁”的艳体之作,故下有“淫言媟语”之责。从这段批评元、白诗的话中,亦可见杜牧的论诗主张,亦即注重诗歌的“仁义”内容,注重诗歌体现“国俗薄厚”、影响人心的作用;亦可见他反对“纤艳不逞”、“淫言媟语”,而追求诗歌的高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