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宪儿
幼儿曹[1],听教诲:
勤读书,要孝弟[2];
学谦恭,循[3]礼义;
节[4]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
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5],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6];
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7],勿轻弃。
注释
[1] 幼儿曹:曹,辈、等;幼儿曹,孩子们。
[2] 弟:通“悌”,兄弟友爱。
[3]循:遵循,遵守。
[4]节:节制,控制。
[5]下人:在他人之下,居于人之后,对人谦让。
[6]蒂:瓜、果等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7]谛听:仔细地听。
延伸阅读
这首《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是王阳明写给儿子王正宪的。王正宪是王阳明堂弟王守信的第五子,过继给了王阳明。这首诗采用《三字经》的形式,通俗易懂,和谐押韵,朗朗上口。全诗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作为蒙学教材,三字诗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谐铿锵,上口易诵。即使孩子不一定懂得很透,也能启发想象,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这也是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重要教育手段的原因。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封新建伯,谥文成。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的学说影响深广,远及海外,成就冠绝明代,创姚江学派。更为难得的是他以一介书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又平定广西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加之他在文学、书法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清代名士王士禛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是一座丰碑。
然而,据各种记载,王阳明青少年时期却顽劣异常,行事乖张,也曾一度迷惘,精神不知寄托何处,后人曾概括他年轻时的“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那么,他是怎么转变的呢?又是什么促使了他的转变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父亲王华优质的家教。淳正的家风是王阳明取得这样成就的重要因素。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从小聪慧,过目不忘,三十六岁时考中状元,而且王华道德高尚,品行纯正。王阳明小时候是个调皮孩子,年少轻狂,父亲没少打骂他。十五岁的时候,因为叛乱四起,他跟父亲说,要直接向皇帝上书,陈述对策,并请皇帝给他“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父亲一听,怒骂起来:“汝病狂耶!书生妄言取死耳。”王阳明被骂之后,不敢违抗父命,老老实实继续刻苦读书。
王华是个好父亲,对儿子在学问与道德方面一直要求严格,但并不禁锢儿子的思想。他为人坦荡真诚,急公好义,且有一副铮铮铁骨,不谄媚。宦官刘瑾专权时,朝中大臣纷纷奔走投靠,而王华却不与他来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对王华说,他与王华有旧,王华若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王华坚持不肯趋附刘瑾。此时王阳明也得罪了刘瑾,父子双双遭殃。王阳明被贬往贵州龙场,王华也被迫致仕,但他回乡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一直到刘瑾被诛后,王华恢复原官。后来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反遭奸臣诬陷,官府甚至派人到王华家中记录资产房屋等等,一副要抄家的模样,亲朋好友惊恐不已,但王华泰然自若。
父亲的这些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阳明。王阳明也像父亲一样对子侄辈多加劝教。这首《示宪儿》就是王阳明对后辈教育的很好体现。《示宪儿》虽然只有短短96字,却几乎涉及做人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勤读书,要孝弟”;其次要明礼谦逊;还要注意节俭,诚实忠厚,心境平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心地”。王阳明用简短的一首诗表达了自己教育后人的主要内容,所谓“吾教汝,全在是”。他希望正宪以及别的子侄立志求学,以仁爱礼义存于内心,以孝敬父母、爱戴兄长为本,从“心地”开始,培养高尚德行,成为“良士”。王阳明还有不少写给小辈们的家书,如《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写道:“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希望他们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前辈争光,为后代造福。王阳明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风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些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一起构成了王氏一门的家教家风。
作为“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梁启超语)的大家,王阳明的影响遍及海内外,而他的家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也必然影响后人。郭沫若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