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Frederick Seitz
本书是在严格的物理学原理基础上写的,并结合了高度的想象。作者试图超越人们目前的牢固知识而进入一个与我们地球的日常生活全然不同的物理世界。他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黑洞的里里外外——黑洞质量大,引力场强,实物粒子和光都不可能像平常离开太阳那样从它逃逸出来。观测者从远处靠近这样的黑洞会遭遇哪些事情,是根据广义相对论在“强引力”作用下还没有经过检验的预言而描述的;超出这个范围进入所谓黑洞“视界”区域的悬想,则是靠一种特别的勇气,实际上就是特别的狂想,这在索恩和他的国际伙伴中有很多,而且他们乐此不疲。这令人想起一位知名物理学家的妙语:“宇宙学家多犯错误,但少有怀疑。”读这本书的人应怀着两个目标:学一些我们物理宇宙中的尽管奇异却真实的可靠事实;欣赏那些我们还不那么有把握的奇思妙想。
作为开场白,我首先应该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一思辨科学的最伟大创造,不过是在四分之三世纪前才建立的。20世纪20年代初,它解释了水星运动与牛顿引力理论预言的偏离,后来又解释了哈勃(Hubble)和他的同事们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观测到的遥远星云的红移。两次胜利以后,它沉默了几年,那时,多数物理学家的注意力都转向了量子物理学的诠释,转向了核物理、高能粒子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的进步。
黑洞的概念在牛顿引力理论发现后不久,就以思辨方式提出来了。后来发现,通过适当修正,黑洞概念在相对论里也能找到自然的地位,不过,这需要我们将基本方程的解外推到极强的引力场——爱因斯坦当时认为这样的外推过程是可疑的。然而,钱德拉塞卡(Chandrasekhar)在1930年指出,根据相对论,质量超过某一临界值(即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星体在耗尽高温的核能源后,将坍缩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黑洞。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茨维基(Zwicky)、奥本海默(Oppenheimer)和他的同事分别推广了这一工作。他们证明,存在一个质量范围,在此范围内的星体不会坍缩成黑洞,而将形成一种由致密的中子堆积构成的状态,即所谓的中子星。不论哪种情况,星体核能耗尽时的内部挤压都会伴随一个相对短时间的巨大能量喷发,喷发的结果,就是我们在遥远星云和银河系中偶尔会看到的光亮的超新星。
这些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断了,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科学家们又怀着新的兴趣和热情回到了它的实验和理论的前沿,取得了三大进展。第一,从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获得的知识在宇宙学理论中找到了自然的位置,支持了通常所说的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论。现在,许多证据都支持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宇宙是从一点由紧密堆积的粒子所形成的原初热汤(一般称它为“火球”)膨胀而来的。这一原初事件大约发生在100亿到200亿年前。对这个假说最戏剧性的支持也许是发现了出现在原初爆炸后期的波的退化遗迹。
第二,我们确实观测到了茨维基和奥本海默小组预言的中子星,它们的行为也同理论预言的一样。这使我们完全相信,超新星是经历了“最后的引力坍缩”(大概可以这么说)的恒星。如果说中子星能存在于某一确定的质量范围,那么也有理由认为黑洞是质量更大的恒星的产物,不过我们承认,大量的观测证据都将是间接的。事实上,这类间接的证据现在已经很多了。
最后,广义相对论的有效性还得到了另外几方面证据的支持。它们包括太阳系中航天器和行星轨道的高精度测量和某些星系对外来光线的“透镜”作用。最近又发现了大质量双星系运动的能量损失,可能是它们发射引力波的结果,这是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预言。这些发现,不但使我们敢于相信广义相对论在黑洞附近的那些未经证实的预言,也为我们洞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几年前,联邦基金会(Commonwealth Fund)在M.E.Mathoney主席提议下,决定资助一项图书计划,邀请在不同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为受过教育的普通读者介绍他们的工作。索恩教授是其中的一位,很高兴本计划将他的书作为这一系列出版物的第九本。
推荐本书的联邦基金图书计划咨询委员会由下列成员组成:Lewis Thomas,医学博士,主任;Alexander G.Beam,医学博士,副主任;Lynn Margulis,哲学博士;Maclyn McCarty,医学博士;Lady Medawar, Berton Roueche, Frederick Seitz,哲学博士;Otto Westphal,医学博士,出版者代表是W.W.Norton&Company, Inc.的副主席兼编辑,Edwin Bar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