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白术
Baizhu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又称于术、浙术、冬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健脾燥湿、止汗等功效。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白术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铁叶病、白绢病、立枯病、花叶病等。
一、白术根腐病
(一)症状
病株地下部细根变褐腐烂,后蔓延到上部肉质根茎及茎秆,呈黑褐色下陷腐烂斑,地上部开始萎蔫。根茎和茎切面可见维管束呈明显变色圈,后期根茎全部变为海绵状黑色干腐,植株枯死,易从土中拨起。新、老产区均发生普遍,造成干腐、茎腐和湿腐,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图7-55、图7-56)。
(二)病原
病原主要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瘤痤孢目、镰刀菌属。菌丝无色或淡褐色,多隔膜,气生菌丝棉絮状。大型分生孢子长柱形,两端较钝,微弯或正直,足细胞较显著,无色,多隔,一般为3个隔膜,个别的有7个隔膜,大小19.9~23.2μm×2.2~3.7μm。小型分生孢子以椭圆形为主,无色,多数单胞,大小6.6~8.8μm×2.0~2.2μm。在PDA培养基上,子座白色或紫色,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有报道为多种镰刀菌复合侵染所致。
(三)发病规律
土壤病残体带菌是病害的侵染来源;种栽贮藏过程中受热使幼苗抗病力下降,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病菌可借助于伤口侵入根系,也可直接侵入。土壤淹水、黏重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及由线虫和地下害虫为害产生伤口后易发病。生长中后期如连续阴雨后转晴,气温升高,则病害发生重。6~8月为发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种,中耕易浅以免伤根;加强对地下害虫及线虫的防治。
(2)合理轮作,选栽抗病力较强的矮秆阔叶品种;选用健壮无病栽作种,贮藏期间要保持种栽鲜活,防止发热后失水干瘪。
(3)早期拔除病株,并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浇灌病穴;栽种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栽6~8分钟,捞出晾干后栽种。
二、白术铁叶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及苞片。叶上初生黄绿色小斑,后因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至黑褐色,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相互汇合布满全叶,呈铁黑色,药农称其为“铁叶病”。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茎和苞片也产生相似的褐斑。该病发生普遍,造成叶片早枯,导致减产。
(二)病原
病原为白术壳针孢Septoria atractylodis Yu et Chen,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分生孢子器表生或生于叶的两面,球形至扁豆形,无色。分生孢子直或弯,有隔膜,大小30~48μm×2~2.5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种栽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翌春分生孢子器遇水滴后释放分生孢子,自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不断引起再侵染,扩大蔓延。种子带菌造成远距离传播,而雨水淋溅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病主要为害叶,由基部叶片首先发生,逐渐向上蔓延,在白术整个生长期间均能为害,一般在4月下旬发生,6~8月为发病盛期。遇阴雨天气,很快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展,出现发病高峰,以后仍可继续出现几个高峰期。病情发展后,白术成片枯死。
(四)防治措施
(1)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并合理密植;选择健壮种栽,栽种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2分钟。
(2)收获后,扫集并烧毁田间残株落叶,减少翌年菌源。进行2~3年轮作。忌雨后或露水未干前,在白术地进行中耕除草等田间操作。
(3)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后,喷1:1:100的波尔多液,每10~15天1次,连续2~3次。或在第1次喷药后,根据天气预报在雨前再喷1次,抑制发病高峰的出现。发病期选择喷洒77%可杀得6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500倍液,视病情喷1~3次,间隔10天左右。
三、白术立枯病
(一)症状
未出土幼芽、小苗及移栽苗均能受害,常造成烂芽、烂种。幼苗出土后,在近地表的幼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并很快延伸绕茎,茎部坏死收缩成线状“铁丝茎”,病部常黏附着小土粒状的褐色菌核,地上部萎蔫,幼苗倒伏死亡。常造成幼苗成片死亡,导致毁种。贴近地面的潮湿叶片也可受害,边缘产生水渍状深褐色至褐色大斑,全叶很快腐烂死亡,药农称其为“烂茎瘟”。
(二)病原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菌丝体棉絮状、蛛丝状,多核,初无色,后变淡褐色,直径6~8μm,分枝近似直角,分枝处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一个隔膜,部分菌丝细胞膨大成酒坛状,互相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不同程度褐色,大小不等,多为扁球形。菌核生于基物表面或病部组织内,菌核与基物及菌核与菌核之间常有菌丝相联。有性时期为Pellicularia solani Kuhn.,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革菌科、网膜革菌属。担孢子仅在酷暑高温情况下偶尔形成,一般不易发现。担子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端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9~15μm×6~13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存活期长达3年,遇适当寄主即可侵入为害。病原菌通过雨水、农具、田间作业及肥料等进行传播。一般从白术出苗至9月上中旬均可发病,干旱年份发病轻,雨水多、田内积水、土质黏重、通透性差的田块易发病,新茬地发病轻。病菌寄主范围广,人参、三七、西洋参、芍药、杜仲、黄柏、桔梗、黄芪、红花、山茱萸、荆芥等药材及多种农作物均可受其为害。该病为低温高湿病害,早春播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出苗缓慢则易感病。连作及前茬为易感病作物时发病严重。
(四)防治措施
(1)秋季深翻土壤,将病残体翻入土壤下层;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适期播种,缩短易感病期;播后多雨时及时开沟除湿。
(2)播种和移栽前每平方米用木霉制剂10~15g处理土壤;播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拌种。出苗后可选用65%代森锰锌或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等喷雾1次。
四、白术白绢病
(一)症状
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后期随温湿度的增高,根茎内的菌丝穿出土层,向上表伸展,菌丝密布于根茎及四周的土表,并向主茎蔓延,最后在根茎和近土表上形成先为乳白色、半黄色最后为茶褐色的如油菜籽大小的菌核。由于菌丝破坏了白术根茎的皮层及输导组织,被害株顶梢凋萎、下垂,最后整株枯死。根茎腐烂有两种症状:一种是在较低温度下,被害根茎只存导管纤维,似一丝丝“乱麻”状干枯;另一种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蔓延较快,白色菌丝布满根茎。并溃烂成“烂薯”状,因此,产区又称“白糖烂”。
(二)病原
病原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小核菌属真菌。菌丝白色有隔膜,具绢丝状光泽,细胞大小2.35×1.0μm。菌核球形,椭圆形,直径0.5~1.0mm,大的达3mm,平滑有光泽如油菜籽,先为白色后变棕褐色,内部灰白色,构成的细胞为多角形,表层细胞色深而小且不规则。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种栽上存活。以菌丝生长蔓延为害。菌核还随水流或病土转移传播。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土壤、肥料、术栽等带菌是本病初次侵染来源。发病期以菌丝蔓延或菌核随水流传播进行再次侵染。本病于4月下旬发生,6月上旬到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易发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为害玄参、白芍、附子、地黄等药材和其他农作物。
(四)防治措施
(1)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不与易感病的如地黄、玄参、附子、白芍等药材及花生等作物轮作。
(2)选用无病种栽作种,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栽后种植。田间发现病株带土移出烧毁,并在病穴及其周围撒施石灰粉消毒。
五、白术花叶病
(一)症状
植株染病后,幼嫩叶片侧脉及支脉组织呈半透明状,即明脉。叶脉两侧叶肉组织渐呈淡绿色。病毒在叶片组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叶肉细胞增大或增多,出现叶片薄厚不匀,颜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后花叶斑驳程度加大,并现大面积深褐色坏死斑,中下部老叶尤甚,发病重的叶片皱缩、畸形、扭曲。早期发病的植株节间缩短,严重矮化,生长缓慢;严重时不易正常开花结实,并易脱落,能发育的术蒲果小而皱缩,种子量少且小,多不易发芽(图7-57)。
(二)病原
病原为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该病毒长杆状,长度为300~310nm,直径18nm;螺旋对称结构,以右手螺旋排列2130个蛋白亚基,螺距为2.3nm,粒子中央有一直径4nm的轴芯。该病毒粒子非常稳定,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6;为ssRNA病毒,核酸约占病毒粒子重量的5%;外壳蛋白是由158个氨基酸构建的多肽。该病毒存在于系统感染的寄主植物表皮、薄壁细胞、韧皮部组织、筛管、导管及气孔保卫细胞中,大量病毒粒子分布于细胞质及液泡中。通常存在两种类型的内含体,一种是结晶体,为六角形片状、针状、纤维状结构;另一种是无定型的X-体,由许多不规则排列的X小管、核糖体、内质网、液泡和少量病毒粒子组成。该病毒寄主范围特别广,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及豆科等植物。
黄瓜花叶病毒属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该病毒为等轴对称的十二面体(T=3),无包膜;三个组分的粒子大小一致,直径约29nm;RNA1和RNA2各包裹在一个粒子中,RNA3和RNA4一起包裹在一个粒子中,常存在卫星RNA分子。三种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5×106~6.7×106。该病毒为三分子线形正义ssRNA病毒;核酸约占病毒粒子重量的18%。该病毒粒子主要分散在细胞质和液泡中,有的株系病毒粒子也存在于细胞核中,但核的变化不大。该病毒寄主范围特别广,易通过机械接种传播,有时也可以种传。
(三)发病规律
烟草花叶病毒病初侵染源有带病残体、染病越冬植物和未充分腐熟的带毒肥料。烟草花叶病毒主要藉汁液传播,通过轻微摩擦造成微伤侵入,不从大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侵入后在薄壁细胞内繁殖,后进入维管束组织使整株染病。在22℃~28℃条件下,染病植株7~14天后显症。田间通过病苗与健苗摩擦或农事操作进行再侵染。黄瓜花叶病毒病初侵染源为病越冬植物,借汁液、蚜虫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传播病毒,引发病毒病。田间通过伤口和昆虫进行再侵染。病害发生与流行和气候条件、栽培方法、媒介害虫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防治措施
(1)选择耐病品种 选择生长势强,发育速度快,适应当地条件的耐病品种种植。
(2)采用无病术栽或术栽消毒 选用从无病田无病株上采收的术栽,用0.1%磷酸三钠液浸种10分钟,去除术栽表面病毒,浸种后要反复冲洗。
(3)农业措施 不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间、套作,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及时拔除病苗;农业操作(摘蕾等)时,避免吸烟,遇病株后要用肥皂水洗手。
(4)控制蚜虫 利用黄色黏虫板诱杀蚜虫;适时用药防治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800倍液等喷雾。
(5)提高植株耐(抗)病性 可适量增加钾肥、含锌、钙、镁等元素的微肥,喷施0.1%硫酸铜溶液,喷施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
(6)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可用1.5%植病灵1000倍液、20%病毒A 750倍液、8%宁南霉素水剂800倍液、3.85%病毒必克500倍液、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药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王蓉 丁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