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节 党参
Dangshen
CODONOPSIS RADIX
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之功效。根据其外形和产地不同,分为西党(主产于甘肃、陕西、四川)、东党(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潞党(主产于山西、河南)、条党(主产于四川、湖北、山西)等。党参主要病害有锈病、斑枯病、紫纹羽病和根腐病等。
一、党参锈病
(一)症状
叶、茎、花托等部位均可受害。叶片正面病斑淡黄色至黄褐色,相应的背面产生淡红褐色小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疱斑大都着生在叶脉两侧,聚集成堆,夏孢子堆橙黄色,后期表皮破裂,散出大量的黄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严重时,发病叶片迅速干枯。花托和茎上的夏孢子堆较大。
(二)病原
病原为金钱豹柄锈菌Puccinia campanumoeae Pat.,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冬孢子堆生于叶背面,黄褐色,扁平,突破表皮。冬孢子双胞,褐色,平滑,在隔膜处隘缩,顶端有圆形的乳突,大小33~46μm×15~17μm;柄长,无色,大小50~66μm×4~6μm。夏孢子黄色,椭圆形,表面有刺。
(三)发病规律
该菌的冬孢子阶段很少见。推测病菌可能以夏孢子在宿根枝叶上越冬。生长季节开始,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发病,新病斑又大量产生夏孢子不断地进行重复侵染,扩大蔓延为害。在北方及四川等地,每年中秋节前后及未成熟前常严重为害。以潞党参抗病性较好。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栽种抗锈党参;有人认为党参锈病与桧柏有关,栽培党参要远离桧柏至少4km;秋末彻底清理田园,将枯枝落叶清除田外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2)药剂防治 生长期发现病株立即喷药保护,可选用25%粉锈宁1500~2000倍液、20%萎锈灵乳剂200倍液及65%代森锌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二、党参紫纹羽病
(一)症状
病菌为害根部。首先须根发病,逐渐蔓延到主根。病根表面出现紫红色的丝网状菌索及绒毛状菌膜,参根由外向内逐渐腐烂,柔嫩组织全部消失,最后参根变成黑褐色的空壳。受害轻的参根坚硬短细呈灰褐色,无药用价值。
(二)病原
病原为桑卷担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卷担菌属真菌。菌丝层扁平,紫绒状,由5层组成,在外层着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圆筒状,大小25~40μm×4~6μm,向一方弯曲,有隔膜3个,分成4个细胞,在每个细胞上各长出1个小梗。小梗无色,大小5~15μm×3~4.5μm。担孢子着生在小梗上,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16~19μm×6~6.4μm。菌核半球形,紫色,大小1.1~1.4mm×0.7~1.0mm,剖面外层紫色,内部黄褐色至白色。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为害多种林木、果树及药用植物中的黄芪、丹参、桔梗等。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随着病根遗留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遇到新寄主,从根部侵入为害。病菌的根状菌索横向扩展可侵染邻近健根。带菌参苗、施用未经腐熟的林间积肥和坡地的水土流失,可将病菌带到无病田块引起发病。土壤偏酸性、潮湿、夏季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四)防治措施
(1)培养无病参苗 选用多年种植禾本科植物的无病田育苗。
(2)土壤处理 在播种或移栽前,施生石灰80~100kg/667m2,以改善土壤环境;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25%多菌灵粉剂300倍液浇灌土壤,用药液5kg/m2,防病效果较好。
(3)耕作栽培措施 发病率高的田块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实行与玉米、高梁、麦类等禾本科植物轮作,一般5年后再种党参。施用经过充分腐熟的厩肥或饼肥作基肥,忌用林间土渣肥。
三、党参白粉病
(一)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于叶背,初生白色小粉点,后扩展至全叶,后期在白粉中产生少量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闭囊壳。病株长势弱,叶色发黄卷曲。
(二)病原
病原为党参单囊壳Sphaerotheca codonopsis (Golov.) Z.Y.Zhao,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囊壳属真菌。闭囊壳球形、扁球形、褐色至暗褐色,直径60~80μm,附属丝较少,4~6根,丝状、弯曲、粗细不匀、有隔。囊内单个子囊、近球形、卵形、无柄,大小60~75μm×45~56μm,内有子囊孢子6~8个,长卵圆形、椭圆形,大小13~26μm×13~20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进行侵染,8月为发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收获后认真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选喷20%三唑酮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多菌灵·磺酸盐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
四、党参根腐病
(一)症状
发病初期,靠近地表的根顶部及须根、侧根轻度腐烂,逐渐蔓延到主根至全根。根部自下向上呈黑褐色水渍状腐烂,最后植株由下而上变黄枯死。如发病较晚,秋后可留下半截病参。翌年春天,病参芦头虽可发芽出苗,但不久继续腐烂,植株地上部叶片也相应变黄逐渐枯死。有时发病后,地上部部分叶片出现急性萎蔫枯死,整个参根很快呈水渍状软腐,内部维管束变褐。出现全株性萎蔫,继而枯死。腐烂根上有少许白色绒状霉。
(二)病原
病原为镰孢菌Fusarium spp.,为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的多种真菌。
(三)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带病的参根上越冬。上年已感染的参根在5月中下旬出现症状,6~7月为发病盛期。急性型根腐发病较晚,一般6月中下旬出现病株,8月为发病高峰,田间可持续为害至9月。在高温多雨、田间积水、藤蔓繁茂、湿度大及地下害虫多的连作地块,发病重。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选栽无病种苗,避免连作;注意深翻整地,疏沟排水;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10%双效灵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1000倍液灌根。
五、党参斑枯病
(一)症状
叶面产生多角形、圆形、近圆形、褐色病斑,边缘紫色,直径1~5mm,后期在病斑中部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二)病原
病原为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菌目、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叶两面生,黑褐色、球形、近球形,直径65~115μm。分生孢子针形,茎部较圆、顶部细,直或弯曲,1~4隔膜,大小18~42μm×0.5~1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侵染寄主。
(四)防治措施
(1)收获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将病残体运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掉;与麦类等其他作物轮作。
(2)发病前喷施1:1:150的波尔多液,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李勇 丁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