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节 射干
Shegan
BELAMCANDAE RHIZOMA
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乌扇、扁竹、蝴蝶花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根状茎入药,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活血消肿之功效。射干上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锈病和眼斑病。
一、射干锈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射干叶片,在幼苗和成株期均有发生。发病初期,老叶片或嫩茎上产生微隆起的疮斑,不规则散生,破裂后,散出橙黄色或锈色粉末,为病菌的夏孢子,后期病部出现黑色粉末状物,为病菌的冬孢子。发病后叶片干枯脱落,严重时全株死亡(图7-92、图7-93)。
(二)病原
病原为射干柄锈菌Puccinia belamcandae Dietel,属于担子菌门、锈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圆形或矩圆形,散生或聚生,长期被表皮覆盖或晚期裸露,略呈粉状,栗褐色;夏孢子近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大小27~38μm×20~30μm,壁厚为2.5~4(~5)μm,淡黄褐色至肉桂褐色,有刺,芽孔3~5个散生偶见腰生。冬孢子为棍棒形或矩圆形,大小35~60μm×16~23μm,壁栗褐色,顶端达13μm,柄长达58μm,不脱落。病菌冬孢子在我国未曾发现。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或黏附于种子上越冬。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引起初侵染。夏孢子在温暖地区也可以越冬,通过风雨传播反复侵染。东北地区6月上中旬始发,7~8月温度升高、雨量较大,病害迅速蔓延,尤其是叶面结露及叶面上的水滴是锈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为15℃~24℃,10℃~30℃均可萌发,以16℃~22℃最适。日均温25℃,相对湿度85%潜育期约10天。气温20℃以上,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易流行,连作地发病重。
(四)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 幼苗成活后,勤锄草松土,并适当培土。施足腐熟有机肥,适当増施磷、钾肥,合理浇水,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秋季注意清园,彻底清除病残体,降低越冬菌源基数。
(3)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叶面及茎基部喷洒,7~10天1次,连喷2~3次。
二、射干眼斑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发生在花梗及果实上,不侵染根及根状茎。叶上病斑两面生,多发生在叶片上半部,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8mm,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至褐色,呈独特的“眼斑”状。后期病斑上生淡黑色霉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病斑扩大并汇合成片,导致叶片早枯,产量下降。
(二)病原
病原为细丽疣蠕孢Heterosporium gracile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疣蠕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5~24根束生于少数褐色细胞组成的子座上,淡褐色,基部细胞多数稍大,顶端狭而呈圆锥形,不分枝,正直或屈曲,无膝状节,2~5个隔膜,大小40~124μm×9~13μm;分生孢子单生,坐落于顶端,圆柱形,褐色,正直,表面有小刺,顶端和基部均呈圆形,脐点大,凹入基部细胞内,2~3个隔膜,大小32~64μm×15~20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根茎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生长季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不断造成再侵染,扩大蔓延。温暖多雨、田间湿度大或偏施氮肥则发病严重。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掉或深埋。
(2)合理密植,实行配方施肥;适量灌水,雨后及时排水。
(3)发病初期喷洒5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等药剂,7~10天1次,连续2~3次。
(丁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