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节 穿山龙
Chuanshanlong
DIOSCOREAE NIPPONICAE RHIZOMA
穿山龙又名野山药、串地龙、穿龙骨、地龙骨等,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茎。以根茎入药,有活血舒筋、祛风止痛、止咳平喘、消食利水之功效。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穿山龙锈病发生最为严重,其次为黑斑病。
一、穿山龙锈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二年以上生穿山龙植株的叶片和茎,严重时可危害叶柄和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白色至淡黄色小点或小突起,不突破寄主表皮,后来逐渐发展为黄褐色或肉桂褐色、隆起、圆形的夏孢子堆,单生或连成片。夏孢子堆在叶的两面均有着生,多生于叶片上表面,多为聚生,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布满叶片。夏孢子堆被寄主表皮覆盖或后期裸露并被破裂表皮围绕,粉状,红褐色。9月上旬叶片背面形成冬孢子堆,深黑褐色,坚实,造成叶片提早变黄、枯萎。
(二)病原
病原为薯蓣柄锈菌Puccinia dioscoreae Kom.,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夏孢子近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大小13~22μm×11~17μm,淡黄色或黄褐色,有刺。芽孔多数为1个。多为腰生,少数为顶生或同时顶生和腰生。夏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0℃~20℃;最适萌发湿度是98%;最适萌发pH为6~8。冬孢子圆柱形或棍棒形,顶端圆或平截,基部略狭,2~4室,多数为3室,隔膜处略缢缩,大小61~84μm×12~20μm,壁光滑,淡黄褐色,顶壁加厚且颜色加深,顶壁厚10~21μm,柄很短或近无柄。上细胞芽孔侧生,未见有顶生,中下细胞芽孔近隔膜处。冬孢子萌发方式多种。单孔的萌发方式居多,三孔同时萌发方式最少。冬孢子在遇到适宜萌发的条件时,芽孔处产生先菌丝,随着先菌丝的长度增加,多数先菌丝顶部逐渐膨大,并产生分隔,一般将其分为4个细胞,在近隔膜处每个细胞都产生一个担孢子梗,然后在担孢子梗顶端长出一个典型的肾形或近梨形的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自行弹落。
(三)发病规律
在东北病害始发期为5月上旬,最初茎部发病,幼茎上沿维管束方向密布白色、长型夏孢子堆,严重时几乎布满整个茎部,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后期整个茎部全部被肉桂褐色孢子堆包围,孢子堆突破表皮,随风雨传播。5月中下旬叶片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叶片发病高峰期。
9月上旬开始产生冬孢子堆,直至穿山龙生长季结束。夏孢子和冬孢子均借助气流及雨水飞溅传播。病原菌以冬孢子堆形态在枯叶上越冬。翌年3~4月随着气温回升,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进行初侵染,产生夏孢子及夏孢子堆,夏孢子在穿山龙生长季进行反复侵染,造成危害。
(四)防治措施
(1)选地 选择土质结构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栽种,其次是壤土和黏壤土。因穿山龙对水分要求不高,故适合山区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黏土、低洼积水、杂草多、透风差的田块不宜种植。
(2)田园管理 ①保持床面整洁、注意及时除草,保持冠层通风,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②喷施叶面肥、氮肥和腐熟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性。③秋季穿山龙叶片枯萎后,及时清除床面病残体,并集中烧毁。
(3)药剂防治 在穿山龙展叶期就开始用药,根据田间降雨情况,每7~10天用药1次,遇雨重新补喷药剂。可选用25%阿米西达1000倍、10%世高800倍、12.5%腈菌唑10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
二、穿山龙黑斑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不易为害花、枝条和果实。各年生穿山龙叶片均可受害,二三年生叶片发病率较高。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针尖大小黑褐色斑点,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生长不受叶脉限制,外圈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直径2~10mm不等,严重时中间灰白色部分可以形成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黑色絮状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后期病斑扩展迅速,一些病斑连片形成大型病斑,病叶开始枯黄、萎蔫,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秋季病斑扩展迅速,大量病斑使叶片提早变黄枯萎,严重影响了穿山龙的产量和质量。
(二)病原
病原为薯蓣链格孢Alternaria dioscoreae Vasant Rao,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一般簇生,直立,少单生,分隔,大小60~102μm×4~7μm。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暗褐色,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棒状,横隔膜2~7个,纵隔膜2~4个,分隔处略隘缩,孢身40~69μm×13~17μm。喙淡褐色,有隔膜,顶端稍膨大,大小9~46μm×3~6μm。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产孢速度快、再生能力强,田间病残体上的孢子是翌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5月中旬至6月下旬,平均温度回升到15℃~20℃,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动,借助降雨和结露,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侵染植株,开始有零星病斑出现,数量极少,且病斑直径很小,为发病初期;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20℃~25℃,且此时降雨频繁,初始萌发的分生孢子可以再次产孢,菌源量加大,这些条件构成了病害流行的有利条件,加大了病害的流行速度,田间病情进入高峰期。此时植株正处于高速生长期,病指有所下降。9月病菌又恢复了产孢、萌发和侵染能力,加之此时的菌源量极大,因此田间病情急剧加重,进入严重发生期。10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穿山龙叶片衰老脱落,病残体散落在田间,病残体上所携带的病菌进入越冬休眠期。
(四)防治措施
(1)选地 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穿山龙,避免田间积水,透风性好的田块种植。彻底消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合理施肥培育无病壮苗。
(2)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药剂防治 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1:150倍波尔多液喷雾。
(周如军 丁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