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直梁的平面弯曲

2.4.1 基本概念及基本形式

1.平面弯曲

杆件受到垂直于杆件轴线的外力作用或在纵向平面内受到力偶作用(见图2.24),杆件轴线由直线变成曲线,这种变形称为弯曲变形。以弯曲变形为主要变形的杆件称为

图2.24 梁的平面弯曲

弯曲变形是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形。例如,图2.25所示的火车轮轴,在外力作用下其轴线发生了弯曲。

图2.25 火车轮轴

工程中常见的梁,其横截面大多有一根对称轴,如图2.26所示,这根对称轴与梁的轴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纵向对称平面(见图2.27)。如果作用在梁上的外力和外力偶都位于纵向对称平面内,梁变形后,轴线将是位于此纵向对称平面内的一条平面曲线,这种弯曲称为平面弯曲。它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弯曲变形。本节主要讨论直梁的平面弯曲。

图2.26 工程中常见的梁

图2.27 纵向对称平面

2.梁的类型

工程中的梁按其支座情况分为下列三种形式:

(1)悬臂梁。梁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如图2.28(a)所示。

图2.28 梁的类型

(2)简支梁。梁的一端为固定铰支座,另一端为活动铰支座,如图2.28(b)所示。

(3)外伸梁。梁的一端或两端伸出支座的简支梁,如图2.28(c)所示。

作用于梁上的载荷,通常简化为三种形式,如图2.24所示。

(1)集中力。当力的作用范围相对梁的长度很小时,可简化为作用于一点的集中力。

(2)分布载荷。指载荷连续分布在梁的全长或部分长度上,其大小与分布情况有关。若均匀分布,则称为均布载荷,用载荷集度q表示,其单位为N/m。

(3)集中力偶。当力偶作用范围远远小于梁的长度时,可简化为集中作用于某一截面的集中力偶。

2.4.2 剪力图和弯矩图

1.剪力和弯矩

如图2.29所示的悬臂梁AB,在其自由端作用一集中力F,求距Ax处的横截面的内力。

图2.29 剪力和弯矩

用截面法,假想沿截面m-m将梁截分为两段,取左段为研究对象,要使左段梁处于平衡,那么横截面上必定有一个作用线与外力平行的力FQ和一个纵向对称平面内的力偶矩M。由平衡方程:

上式中M是横截面上的内力,分别称为剪力和弯矩,图中的C是横截面的形心。

若取右段为研究对象,用同样的方法也可求得m-m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其数值与用左段所得结果相同,但方向相反。为使无论用左段还是用右段所计算同一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不但数值相同,而且符号也相同,根据梁的变形情况,对剪力和弯矩的符号做如下规定:

截面处的左右两段发生左上右下的相对错动时,该截面的剪力为正(见图2.30a)),反之为负(见图2.30b));截面处的弯曲变形为上凹下凸时弯矩为正(见图2.31a)),反之为负(见图2.31(b))。

图2.30 剪力的符号

图2.31 弯矩的符号

利用截面法计算指定截面的内力时,一般均设剪力和弯矩为正,这样计算所得结果的正负,即为内力的实际正负。

2.剪力图和弯矩图

任意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随横截面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若取梁的轴线为x轴,坐标x表示截面的位置,则各横截面上剪力和弯矩可以表示为坐标x的函数,即

以上函数式称为剪力和弯矩方程,表达了剪力和弯矩沿轴线变化的规律。为了能直观地表达剪力和弯矩沿轴线变化情况,根据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所绘制的图线称为剪力图和弯矩图。作剪力图、弯矩图基本方法是:先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然后按方程描点作图。下面举例说明剪力图、弯矩图的作法。

例2.7 如图2.32所示,作立式简支梁在均布载荷q作用下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图2.32 例2.7图

解:(1)求支座反力。取整个梁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方程求得反力如下。

(2)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在轴上任取一截面,到支座A的距离为x,由截面法得该截面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如下。

(2-10)

(2-11)

(3)作剪力图和弯矩图。由式(2-10)可知,剪力x的一次函数,剪力图是一条斜直线。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当;当。连接两点可得剪力图,如图2.32(b)所示。

由式(2-11)可知,弯矩Mx的二次函数,表明弯矩图是一抛物线,作抛物线时,至少要确定三个点,当x=0时,M=0;当x=l, M=0。由剪力图可见,剪力等于零所对应的截面为,此截面所对应的弯矩取得极值,即

将以上三点连成抛物线即为弯矩图,如图2.32(c)所示。

例2.8 如图2.33所示,作立式简支梁在集中力F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2.33 例2.8图

解:(1)求支座反力。取整个梁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方程得

(2)建立弯矩方程。截面C处有集中力F作用,所以要分段建立方程。

AC段:

(2-12)

(2-13)

BC段:

(2-14)

(2-15)

(3)作剪力图和弯矩图。由式(2-12)、式(2-14)可知,剪力是常数,两段剪力图均为水平线;由式(2-13)、式(2-15)可知,弯矩均为x的一次函数,弯矩图均为斜直线。采用描点作图法,绘出弯矩图,如图2.33(b)所示。

由上两例可知,在均布载荷作用下,弯矩图为二次曲线;在无均布载荷作用处,弯矩图为斜直线,而弯矩图在此处出现转折。

例2.9 如图2.34所示,作简支梁在集中力偶M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2.34 例2.9图

解:(1)求支座反力。取整个梁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方程得

(2)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截面C处有集中力偶M作用,所以要分段建立方程。

AC段:

BC段:

(3)作剪力图和弯矩图。由上面剪力方程可知,剪力是常数,两段剪力图均为水平线;由弯矩方程可知,弯矩均为x的一次函数,弯矩图均为斜直线。采用描点作图法,绘出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2.34(b)、(c)所示。由图可见,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弯矩图发生突变,突变值即为该处的力偶矩。若力偶为顺时针转向,则弯矩图从左向右向上突变;反之,向下突变。

由上述例题可总结出剪力图、弯矩图的下述规律:

(1)梁上某段无载荷作用时,剪力图为水平直线,弯矩图为斜线。

(2)梁上有均布载荷作用时,剪力图为斜直线,弯矩图为抛物线。

(3)在集中力F作用处,剪力图发生突变,弯矩图发生转折。

(4)在集中力偶M作用处,剪力图不变,弯矩图发生突变,突变值为集中力偶矩的大小。从左到右作图时,集中力偶M顺时针转向时,弯矩图向上突变;反之向下突变。

利用上述规律,可以检查剪力图、弯矩图是否正确,也可以不列剪力方程、弯矩方程,便可以快捷地绘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2.4.3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在确定了梁横截面上的内力之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横截面上的应力。从而建立梁的强度条件,进行强度计算。

1.纯弯曲的概念

大多数情况下,梁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对于横截面上的某点而言,则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若梁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无剪力,称为纯弯曲。但是,梁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所以本小节将讨论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

如图2.35(a)所示的外伸梁,该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2-35(b)、(c)所示。梁在ACDB两段内各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属于剪切弯曲。而在CD段内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没有剪力,属于纯弯曲

图2.35 纯弯曲实验

(1)实验观察假设。将图2.35中梁受纯弯曲的CD段作为研究对象,变形前,在其表面画两条横向线,再画两条与轴线平行的纵向线(见图2.35)。梁段是纯弯曲,相当于两端受力偶作用(见图2.35(b))。观察纯弯曲时梁的变形,可以看到如下现象:

①梁变形后,横向线仍为直线且与梁的轴线垂直,但倾斜了一个角度,如图2.35(b)所示。

②纵向线弯曲成圆弧线,纵向线缩短了,而伸长了。

根据上述现象,可对梁的变形提出如下假设:

①平面假设:梁弯曲变形前横截面为平面,变形后仍保持平面,且绕某轴转过了一个角度。

②单向受力假设:梁的各纵向线处于单向受拉或单向受压状态,因此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由以上实验和假设可知,梁下部纵向线受拉伸长,上部纵向线受压缩短,由于材料是均匀连续的,所以变形也是连续的,压缩区到伸长区之间,其中必有一条纵向线的长度保持不变。若把这条纵向线看成材料的一层纤维,则这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称为中性层,如图2.35(c)所示。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即图2.35(c)中的z轴。变形时梁横截面绕中性轴转动了一个角度。

(2)弯曲正应力的计算。

①正应力的分布。根据以上分析,矩形截面梁在纯弯曲时的应力分布有如下特点:

a.中性轴上的线应变为零,所以其正应力亦为零。

b.距中性轴距离相等的各点,其线应变相等。根据胡克定律,它们的正应力也相等。

c.在图2.35所示矩形截面梁纯弯曲的情况下,中性轴上部各点正应力为负值,中性轴下部各点正应力为正值。

d.正应力沿y轴线性分布,最大正应力(绝对值)在离中性轴最远的梁上、下边缘处,如图2.36所示。

图2.36 正应力分布

②正应力的计算。纯弯曲时,由于横截面上的内力只有弯矩M,所以横截面上的微内力对中性轴z的合力矩就是弯矩M,即

由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梁的变形性质、静力学平衡方程,可以推导出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点的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2-16)

式中,——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正应力;

M——横截面上的弯矩;

y——横截面上欲求应力的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由式(2-16)可以看出:中性轴上,故时,,显然最大正应力在离中性轴最远的边缘上,由式(2-16)可得:

计算梁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可令

(2-17)

式中,称为抗弯截面系数

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是在纯弯曲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但工程上的梁大都是剪力弯曲,经验证,对于梁的跨度大于截面高度的5倍(﹥5)的剪力弯曲,用此公式计算应力的误差不到5%,因此,剪力弯曲时仍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正应力。

2.4.4 截面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

截面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其大小不仅与截面面积的形状、尺寸有关,而且与截面面积的分布有关。

几种常用截面形状的计算公式见表2-2,其他常用型钢的值可以从有关工程手册的“型钢表”中查出。

表2-2 几种常用截面形状的IzWz计算公式

2.4.5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

1.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由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可知,梁弯曲时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发生在截面的上、下边缘处。对于等截面梁来说,全梁的最大正应力一定在弯矩最大的截面的上、下边缘处,这个截面称为危险截面,其上、下边缘的点称为危险点。要使梁具有足够的强度,必须使梁内的最大工作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即

(2-18)

材料的弯曲许用应力[]可近似用单向拉伸(压缩)时的许用应力。

2.梁的正应力强度校核

式(2-18)为梁弯曲时的强度条件,可以用来解决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的三类问题,即校核强度、设计截面尺寸和确定许可载荷。

应注意的是,对于由塑性材料制造的梁,因材料的抗拉与抗压性能相同,即[]=[],可以直接采用式(2-18)进行强度计算;而对于铸铁等脆性材料,由于它们的抗拉与抗压的性能不同,即[]<[],应对拉伸和压缩分别进行强度计算,即

(2-19)

(2-20)

式中,—受拉一侧的截面边缘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受压一侧的截面边缘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例2.10 如图2.37所示一吊车用矩形截面钢制成,则截面高h=60mm,宽b=20mm,将其简化为一简支梁,梁长m,自重不计。若最大起重载荷为F=32kN(包括电葫芦和钢丝绳),许用应力[]=100Mpa,试校核梁的强度。

图2.37 吊车梁的弯曲

解:(1)作弯矩图求最大弯矩。电葫芦移动到梁中点时,该处产生最大弯矩。梁的受力如图2.37所示,根据载荷情况得出梁的弯矩图为折线,求各点的弯矩。,连接各点得弯矩图。中点所在截面为危险截面,即

(2)校核梁的强度。抗弯截面系数为:

所以强度足够。

例2.11 如图2.38所示为齿轮轴受力简图。已知齿轮C所受径向力F=6kN,齿轮D所受径向力=9kN,轴的跨度L=150mm,材料的许用应力[]=100MPa,试确定轴的直径。

图2.38 齿轮轴受力简图

解:(1)画轴的计算简图。将齿轮轴简化为受两集中力作用的简支梁AB

(2)求支座反力。

(3)画弯矩图。由梁的受力得出梁的弯矩图为折线,求各点的弯矩:

连接各点画出弯矩,如图2-38(c)所示。得最大弯矩在截面处,kN·mm。

(4)根据强度条件确定轴的直径。设轴的直径为d,则由强度条件得:

取齿轮轴的直径d=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