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化的声乐教学
目前,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已经举办了十五届。随着音乐知识的普及,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只有高质量的、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里,声乐艺术的发展是需要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给每一个声乐艺术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社会,呼唤着更多能够唱出个性、唱出特色、唱出魅力、唱出韵味、唱出时代心声的优秀歌手,以满足观众对于声乐艺术的审美需求,让他们感受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并深深陶醉其中。如果一位歌手的演唱没有自己的特色,他就不可能在众多演唱者队伍中脱颖而出,也不可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放眼中国歌坛,许多著名的歌唱家,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以上种种论述,将引发出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关于个性化的声乐教学。
一、声乐表演应是个性化的
声乐艺术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分。美声唱法又称西洋唱法。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歌剧演员无论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举手投足都要体现出王子般的尊贵仪态或公主般的端庄仪容,即使社会下层仆人的歌声也洋溢着管风琴般的艺术风韵,充满激情。美声唱法自“五四”以来进入中国音乐教育领域,对中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民族唱法即中华民族的传统唱法,歌唱者常身穿华丽的服饰,以声情并茂的歌声,配以激情饱满的表演,传递着民族大众的丰富情感。长期以来,民族唱法都是我国声乐艺术种类中的主流演唱形式。通俗唱法,是20世纪形成的一种时尚唱法,以其演唱形式自由多样而风靡全世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通俗唱法也逐步进入了中国声乐艺术殿堂,并受到中国百姓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多人对其可谓痴迷。如果说美声唱法具有典雅的宫廷风格,那么民族唱法可以说是兼具高雅与质朴的田园风格,通俗唱法则更多地呈现了大众化的品位。
众所周知,声乐以声部划分,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和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男高音高亢华丽、激情奔放;男中音厚实饱满、质朴无华;男低音低沉粗犷、浓厚宽广;女高音华丽圆润、清丽优美;女中音丰满柔润、含蓄自然。各声部均具各自的特色和魅力。人们通过聆听各类歌手的演唱,可充分欣赏并感受到声乐艺术的美,同时也可明显感受到他们演唱时在音色、音质、光泽、力度、音量控制、音域、乐句阐释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的不同。由于每位歌唱家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家庭教育、知识结构、性格、气质以及灵性的不同,所以在演唱时,他们表现声乐作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为了突出声乐作品的内涵,演唱者应当具有灵性。这里提到的灵性,是指天赋的灵气和才智。各人先天的“乐器”——发声腔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各人的气质、风度、经验、阅历及发声技巧是千差万别的;各人对声乐作品领悟的不同而独具创造性的音乐倾诉,是充满个性的。演唱者只有经过长期演唱特色鲜明,又适合自己的作品,才能逐步积累具有个人演唱特色的曲目,经不断补充、丰富创新,最终打造出属于自己风格、自己个性的作品。这个艺术锻造的过程,正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二、学生理解应是个性化的
怀着兴奋心情的莘莘学子,第一次跨进音乐院校的大门,恰如进入艺术陶瓷车间千姿百态的粗糙坯料,将要接受教师们精心地雕琢。他们首先需要接受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和专业知识及文化素质的教育。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共性教育后,学生对声乐作品所折射出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神态特征以及事物的内涵都逐渐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也具有了一定的感受、体验和认知的能力。长期以往,他们中大多数人能初步运用歌唱技巧,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唱的情感用歌声演绎出来。他们在体验情感、领悟内涵,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揭示词曲内容与歌唱技巧的辩证关系。在歌曲演唱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在一般人看来,具备这些能力已经相当“专业”了,但用声乐专业的标准衡量,这些能力仅仅是学生在今后的专业道路上形成个性化演唱风格的基础。就是说,这仍是一些基本的常识、基本的技能,是每个学习声乐的学生都应当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如果说声乐专业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并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演唱风格的话,那么,进一步发现并挖掘每个学生的才性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所谓才性,“才”是指天才和才能,“性”指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才性就是指人的才能和禀性。我们常说,学生的艺术个性不同,说到底是才性不同。有的人才艺出众,才华横溢,就其本质而言是其才性好和注意勤学苦练、善于思考的结果。声乐学生的才性不是空泛的,它是在训练和演唱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具体表现在:音准好、音质纯、音色美,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在这些因素中,音色占据了首要位置。音色是体现歌唱家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和特色的决定因素。歌唱风格的独创性,演唱的个人特色,最终集中体现在音色的个性化上。卓越的歌唱家,往往有着特色鲜明的优美音色,而且能够在发出声音的一刹那,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如果音色不美或者不能让观众赏心悦目,那么成为歌唱家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当然,漂亮的音色挖掘是以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为依据的,每个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一种相对自己来说最好、最适合的音色,并在长期的训练中加以拓展、美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音色和演唱风格。
三、教学方式应是个性化的
业内人士常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师。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培养的学生中,有多少人成为优秀的歌唱家,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个性化的声乐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大力提倡,以此推动声乐艺术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在进行个性化声乐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俄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说过:“每个人的嗓子构造并非完全一样。因此,每一个歌唱者必须探索自己的歌唱方法。”教师的使命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声音的探索”,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我国著名京剧大师王瑶卿,曾融汇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行当于一身。中年后,他又致力于授徒教学,名扬海内外的京剧旦角四大流派代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王瑶卿个性化的教学范例,被赞誉为“善创新腔”而万古流芳。夏里亚宾的话和王瑶卿的成功教学的鲜活案例深刻说明,声乐教学应符合艺术个性化的培养要求。
其次,要采用科学方法“因材施教”,这是我们进行个性化声乐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因此,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其演唱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订适合其个人发展的最佳施教方案。例如在教学生具体的发声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演唱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声音上的缺点,建立正确规范的声音,并形成其个人特色,这是对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
最后,我们还要警惕几个误区,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实施个性化声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理解的偏差,有些人会在思维方式、生活体验、思想领域等某个方面产生误区。如:梦想的误区、喜好的误区、模仿的误区等。所谓“梦想的误区”,是指有的教师从青少年起就梦想成为歌唱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落空。于是,他坚持按照自己的理论、学说和技巧教学,希望在某一学生身上实现自己远逝的“梦想”。这种动机和出发点,往往脱离学生的客观条件,造成误区。所谓“喜好的误区”,是指教师特别喜欢某种唱法,要求学生一律都这样唱。假如教10个学生,结果10个学生的声音都是一个味儿。10个学生也许其中一个是对的,但其他9个都陷入“误区”而被牺牲了。因为真正的声乐艺术不是机械的,不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品。所谓“模仿的误区”是指教师认定学生的声音和形象与哪位歌唱家相似,就指令学生模仿那位歌唱家,急功近利,意图尽快成名。但模仿的结果往往是脱离学生的实际,丧失学生自己的个性特色,“成名”也就成了空话。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人对生活、对工作中遇到的事,习以为常,丧失了辨别力,他们也会走入“习常误区”。以上这些因素都将对声乐教学实现个性化发展产生制约和阻碍作用。因此声乐教师要提高认识,改变教学方式,努力追求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总之,只有个性才能创造特色,唯有特色才能持续发展。关注声乐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体理解与表达的多样性,是实现声乐教学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