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新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声乐教学中的听觉话题

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以此而论,艺术可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有文学、绘画、雕塑、舞蹈等;听觉艺术有声乐、器乐等。至于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和配乐舞蹈等,则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

一、声乐是听觉的艺术

既然声乐是听觉艺术,那么,听就成为感受声乐艺术至关重要的途径。就声乐而言,尽管人们需要观看歌唱者的表情、身段、姿态等,但就本质而言它属于听觉艺术。我们常说的音乐欣赏,实际上就是一个听觉审美的过程。它包括官能欣赏、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这样三个阶段。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由悦耳好听引起感情的共鸣,最后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显然,这当中听是第一位的。比如,在乐迷的世界里,音乐之所以和他们的生活、情感、思想具有那么浓郁而深厚的情结,是因为乐声通过他们的耳朵传至大脑的听觉通道,川流不息地融汇渗透,才使其体悟到音乐的全部魅力和意义。作为千千万万的普通听众,他们每个人触摸并判断音乐的唯一标准就是耳朵。因此,听觉辨别力不仅是观众欣赏音乐的必备条件,也是声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必备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须声情并茂地示范演唱,学生则须通过细听、赏析、领悟并刻苦练习,才能逐步增强自己的演唱技能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所以,不应该把“听觉训练”看作是对优秀学生的“小灶待遇”,而应当视为所有声乐学生的一种基本功训练。美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戈登认为,人的内在听觉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所谓的“内在听觉”,是指长期记忆中发挥作用的储备听力,也就是听觉的积累。听觉积累,是大量音乐的听觉整合和艺术概括。对于从事听觉艺术的人来说,有一副灵敏的、具有音乐素养的耳朵,实在太重要了。

二、听辨能力是声乐教师的基本素养

“唯有受过训练的耳朵才是有力的证据。”这是十八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的至理名言。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大师沈湘说:“当老师要紧的是要有一副好耳朵”,这是声乐教学“能不能成功的关键”。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说:“声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的对与错。”根据多年教学的体会,我深切的感受是,教师对声音的辨别力在声乐教学中最为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作为学院或学校的声乐教师,不会只教一个学生,而是要教许多的学生,一届又一届,一茬又一茬。这众多的学生当中,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各有不同。应当说,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种声音,从来没有两个学生的声音是完全一样的。当声乐老师指导学生发声训练时,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声音,假如老师没有一副灵敏的耳朵,听不出学生声音的特征,听不出哪里对哪里错,那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进行具体指导。

第二,就一个学生而言,他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在接受正规的声乐训练以前,学生的声音可塑性是很强的。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老师要善于听辨和细心分析哪种声音是其最本质、最自然、最好听的,并通过整体全面的分析比较,给予点评定位。教师这种点评和指导性的意见,往往关系到这个学生今后声乐专业的长远发展。而声乐教师这种正确的指导,就来源于其灵敏的耳朵与丰富的经验相结合后作出的准确判断。

第三,声乐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教学手段,还要求声乐教师有一副具有音乐素养的耳朵。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就一定要保证声乐教师有一副会听的灵敏耳朵。在课堂上,老师话少没关系,只要耳朵好,会听,让学生试唱,然后毫不犹豫地对学生说:“好,这样唱就对了,以后就照这样唱,因为……”或者恳切地说:“停,这样唱错了,发声方法不对,原因是……”。怕就怕老师的“理论”很多,但耳朵不好,分辨不出学生声音的对与错、好与坏。这样,老师越教,学生越糊涂。最糟糕、最不称职的,就是老师的耳朵听辨能力差,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又太多。这种情况最容易致使学生误入歧途。

第四,教学生唱歌时音高要准确也是声乐教学的任务之一,而音准不好主要也在听觉上,因为声门的活动更多的是凭耳朵以及共鸣状态和自我感觉。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培养音乐的耳朵是声乐教师专业的“硬道理”。

三、练耳训练的步骤和方法

视唱练耳本来就是声乐专业的一门课程,但要培养高级的声乐人才,还需要对学生练耳有一个具有理论高度的深刻认识。要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听觉技能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发展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声乐教学中,听觉训练必须得到音乐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持。有位哲人曾经指出:“歌唱家对嗓音自我调理康复的成功,有赖于一副训练有素的耳朵。”只有具备了训练有素的耳朵,歌唱者才能像听众一样客观地辨别自己的声音。从声乐理论和歌唱实践来说,经过训练获得的灵敏耳朵对学生一生的艺术生涯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和任何技能一样,耳朵的训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可盲目进行。

要多听。听,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听,练耳就是空话。多听,就是经常听,反复听;多听,就是男女各声部都要听,中国的作品,外国的作品都要听;多听,就是听演唱,听录音,同时注意看录像口型和演唱状态等等。听得多了,久而久之,就能分辨出好坏来。哪个好,好在哪里;哪个差,差在何处。耳朵里有了听觉积累,有了标准,也就有了辨别的能力。那么耳朵的鉴别标准从哪里来呢?它只能由自己亲听而来,而不能从书本中来,也不能从他人口中的结论而来。

要多练。练和听一样,要常练,反复练。练什么呢,练嗓、练声,然后用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听自己与听别人不同。听别人,相对容易些,而听自己则要困难些。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从自己口腔直接发出的声音自己听了觉得又尖又亮,但别人听了感到声弱音小,传播不远;由口腔、胸腔、咽腔、头腔共鸣而发出来的声音,自己听着沉闷,但别人听了感到声如洪钟,传播广远。要练到自己的感觉与听众的听觉基本一致,那么你的听辨力就算到家了。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初练阶段,最好请有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帮助。好声音要练,要磨,同时必须要用耳朵去判断。

要感悟。多听,多练,耳朵的听觉常识逐渐积累起来了。同时需要多思索、多品味、多比较、多归纳,这就是感悟。感悟的过程,即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经过对听觉积累的提炼而获得感知,演化为自己的听力技能,并用对声乐理论进行应证、充实。当学生能理性地、正确运用自己的听觉能力指导自己发声、演唱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位学生有一对训练有素的音乐耳朵。只有具备了这种听辨能力,才能在平日的刻苦训练中,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声乐教师的听辨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基本条件。强化听觉训练并注意听觉积累,是声乐教师提高音乐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