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审美与音乐审美
“审美”在汉语的语境中,顾名思义就是对美的审视思考和理解鉴赏。在英语的语境中“审美”一词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首先,“审美”(aesthetic)一词,“起源于希腊词‘αίσθηơθίς’,意即通过感官的知觉。”其次,“美”(beauty)与“审美”(aesthetic)几乎是没有关联的两个概念,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美感”“美学”“美育”等概念上,只是在词语的释义上才把“审美”解释为美的欣赏与鉴别(beauty appreciation)。值得指出的是,在美的概念的第一级表述上,中国的“美”和西方的“beauty”是一致的,如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Beauty is the sensational embody of Notion)用的就是“beauty”。但是,在美的概念第二级以后的表述上,中国所有的美学概念几乎都有“美”的词根,字面的意思和概念的所指保持基本一致。而在西方美学体系里,几乎所有的有关美的概念却再也不见“beauty”的词根,甚至连词素也不见了。如中国“美学”字面的意思就是关于美的学问,而西方的美学(esthetics)就不是“beauty-ology”的意思了。所以,西方美学论著翻译成中文后,难免会出现一些误读的情况。
虽然美是由美的创造者或者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但是美的意义却是通过各自的美感能力和审美实践实现的。正如费尔巴哈所说:“艺术家以美感为前提;他并不想也并不能创造美感;因为要想使我们发觉他的作品是美的,要想使我们对他的作品有所感受,他就必须假定在我们心中已经有一种艺术感存在;他只能培养美感,只能给美感一个一定的方向。”审美也是人的本质需要之一,空气、水、食物固然是人的生存需要,可这种需要和其他动物的需要并无二致,人的本质需要是不同于动物的人之为人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的本质在于给人们带来非物质满足的愉悦。愉悦就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舒适与放松。愉悦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愉悦的获得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方式,审美愉悦是通过虚拟想象获得的愉悦,是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的舒适与放松。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对象,因为人自觉到对那愉快的对象在他是无任何利害关系时,他就不能不判定这对象必具有使每个人愉快的根据。”审美愉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审美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由愉悦。审美愉悦是通过虚拟和想象获得的愉悦,是超越时空限制和现实社会限制的超自然自由的愉悦。审美愉悦既可以在自然景物的观赏(旅游)中获得,也可以在艺术作品中获得。即使是悲剧性内容的审美,表层上看获得的是悲哀忧伤情绪,但是背后却是发现了自己已经具有了超人的支配力量,甚至想象自己对悲剧性的结局有着可以改变的力量,此时,超越现实的自由的愉悦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次,审美是自我发现的自由愉悦。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同源,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前者如费尔巴哈所说:“人的绝对本质,人的上帝就是人自己的本质。因此对象支配他的力量就是他自己的本质力量。”后者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论述上升为美的本质,也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就是发现了人类自己,发现自己在超越自然约束中的自由自在,这也是任何动物都无法体验的自由的、不受生物遗传支配的、人的愉悦。
其三,审美是理想召唤的自由愉悦。理想是期盼满足于未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合理的想象或希望。持续性的审美愉悦可以转化为审美向往,审美向往的具体化转化为理想,理想召唤下的行为即使遇到了艰难困苦也能有效坚持下去,并能以苦为乐。
审美愉悦是由审美期待的满足和审美意外的惊奇两个方面实现的。审美期待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结构、比例、色彩、形状等造型方式或者情节、行为、语言、声音进行的“应当如此”的期待,当期待如愿如期而至的时候,审美主体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激动和自豪,审美愉悦油然而生;但是,如若造型艺术的造型或者文学、表演艺术的推进与审美主体的期待每每相同,美感顿时荡然无存,美也就迅疾转化为一般。审美惊奇指的是在审美期待节点上出现的艺术构思或安排出乎审美主体预料,在顿悟、惊叹、震撼、新奇的激动中升腾的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有时甚至可以达到颤栗的、不可自已的程度。但是,如若造型艺术的造型或者文学、表演艺术的推进与审美主体的期待每每相左,美感同样也无从产生,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怪诞的、不可理喻的,甚至是厌恶的心理感受。王次炤在他的《音乐美学》里对审美期待与审美意外的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总是对下面的音乐音响具有一定的期待感,这种期待常常会非常明确地指向某个音高、某种力度、紧张度等等,如果音乐的材料完全落在了人们的期待之中,那么就会使人产生缺少新意、落入陈规俗套之感,但是如果这个音完全远离人的期待,纯属意外之音的话,那么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和难以把握的感觉。因此一个良好的进行往往既要照顾到心理期待,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心理的期待,落在一个既新颖又不生硬的点上。它会造成心理上的一种既在预期之内,又超乎预期之外的体验。具有这种性质的音乐形式的安排就会使人获得一种自然、流畅、新颖而富有动力的审美体验。”审美期待与审美意外的辩证统一是审美愉悦获得的主要方式,审美期待与审美意外的关系是美的创造一般和不一般的关系,是“美为贵”美本质论在审美层面的反映。审美期待和审美意外关系所体现的美本质的原理,在音乐审美中更具有典型性。
音乐审美也就是对音乐美的审视、揣度、感知、体验。音乐美体现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音乐审美也是这两个方面的感知和体验;音乐美的创造遵循的是一般基础上的不一般,即“美为贵”的原则和标准,音乐审美遵循的也是这个标准和原则。音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音高、音值、音强、音色等四个方面:
1.音高美。音高美是由乐音的音高起伏变化体现的美,乐音具有天然的音高美,乐音美是相对于噪音才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人耳听到的声音99%以上都是噪音,乐音由此具有了不一般的贵的品质,所以人们觉得乐音美,而大量的噪音也就成为烘托乐音美的一般性基础。音乐中的音高美主要有旋律美、复调美、和声美。如单音的单线条起伏造就了旋律美;两个或者多个线条的交织起伏造就了复调美;几个不同音高的音同时出现,以块状的音高起伏造就了和声美。音高美的审美需要必要的旋律、复调、和声听觉材料的积累,形成一定的音高美的一般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音高美有比较敏感的反应。
2.音值美。音值美是由乐音持续长短变化体现的美,音乐的音值变化具有天然的音值美,音乐音响的音值美是相对于自然的和语言的声音才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人耳听到的声音99%以上都是单调的、缺乏长短变化的自然的声音或语言的声音,有着丰富的长短变化的音乐之声由此获得了不一般的贵的品质,所以人们觉得音值美,而大量的、缺乏时值变化的自然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也就成为烘托音乐之声的音值美的一般性基础。音乐之声的音值美主是音乐的节奏美和曲式美。节奏美和曲式美的审美,需要必要的节奏和曲式听觉材料的积累,形成一定的节奏美和曲式美的一般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的音值美有比较敏感的反应。
3.音强美。音强美是由音乐的强弱变化体现的美,音乐的强弱变化具有天然的音强美,音乐音响的音强美是相对于自然的和语言的声音体现的,日常生活中人耳听到的声音99%以上都是自然的或语言的声音,这些声音总是单调的、缺乏强弱变化的,有着丰富强弱变化的音乐之声由此获得了不一般的贵的品质,所以人们觉得音强美,大量的自然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也就成为烘托音乐之声音强美的一般性基础。音乐之声的音强美主是音乐的力度美和节拍美。音强美的审美需要必要的力度和节拍听觉材料的积累,形成一定的音强美的一般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的力度美和节拍美有比较敏感的反应。
4.音色美。音色美是由乐音的泛音结构变化而构成天然的音色美,音乐音响的音色美是相对于自然的和语言的声音体现的,日常生活中人耳听到的声音99%以上都是自然的或语言的声音,这些声音的音色总是单调的、缺乏变化的,有着丰富音色变化的音乐之声由此获得了不一般的贵的品质,所以人们觉得音色美,而大量的自然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也就成为烘托音乐之声音色美的一般性基础。音乐之声的音色美主要是音乐的配器美、合唱美、声部美。音色美的审美需要必要的音色听觉材料的积累,形成一定的音色美的一般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的音色美有比较敏感的反应。
音乐的音高、音值、音强、音色美不是分制的而是综合为一体的音乐音响美,由具体的音乐作品体现,所以,音乐审美的听觉材料积累也是具体的音乐作品的积累,只有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积累多了,才能对音乐的音高、音值、音强、音色的美有比较敏感的反应。
音乐的内容美主要体现在情节、情感、画面、哲理等四个方面:
1.情节美。音乐的情节美主要指的是通过音乐作品的标题、小标题、解说词、歌词等提示,让人感知到故事性的人物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因对音乐之声所传达的语言文字性信息有所领会的美感。音乐的情节美不在于情节本身,事实上音乐听众之所以从音乐之声中听出了故事性的内容,实乃在听音乐之前就已经知道了音乐要“讲”的故事及故事的某些细节,听音乐的过程只不过是证实自己是否能够从音乐的声音之中听出故事情节或故事人物,音乐的情节美也就是音乐听众从音乐之声中听到了本来是语言讲述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可以由自己自由地加入主观性想象的细节、形象、场景、氛围的审美愉悦。从标题音乐、舞剧音乐、影视音乐、歌剧、艺术歌曲等音乐体裁的作品中可以获得更多情节美的感知和体验。
2.情感美。音乐的情感美主要指的是通过音乐作品标题的暗示、音乐表演者的表情预示、音乐音响的声波运动与人情绪的心理运动共鸣等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美感。作品标题、表演者表情、音乐音响的声波共鸣等所唤起的情感只是感情形式层面的情绪,也就是喜悦或忧伤本身,不涉及喜悦或忧伤具体原因的情感内容,音乐听众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填充具体的情感内容。由于听众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填充的具体情感内容也就千差万别,听众为找到各自的情感归属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从独唱、重唱、独奏、重奏等室内乐,标题音乐、艺术歌曲、流行音乐等音乐体裁的作品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美的感知和体验。
3.画面美。音乐的画面美主要指的是通过音乐作品标题的暗示或者音乐音响进行的通感联觉联系而产生的画面、场景感,从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画面美体验。音乐的画面美并非画面本身,而是由听觉感受转换成视觉感受所获得的审美愉悦。音乐画面美的听觉获得,除了作品的标题、解说词、歌词之外,还有音乐音响本身的联觉转换,如“音响的高低与视觉中色调的明亮,重力知觉中物体的轻重,运动知觉中事物的敏捷、笨拙,空间知觉中方向的上下;音响幅度变化的大小与物体运动幅度的强弱,事物发展程度的兴衰,空间知觉中的远近。事物的大小;音乐音响的紧张度与人们情绪心理的紧张度,事物的运动等等,都在人的心理体验中存在着直觉对比性关系,所以与客体形象在体验中自然会发生相互联觉”。从标题音乐、艺术歌曲等音乐体裁的作品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画面美的感知和体验。
4.哲理美。音乐的哲理美主要指的是通过音乐作品标题和音乐音响特殊进行方式的暗示,获得的思想启示、事理领悟等哲理美感知和体验。音乐的哲理美并非哲理本身,实际上对那个哲理听众也早已明白在心了,音乐音响再度阐述了那个熟悉的哲理,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哲理的思索,让人们进入了哲理美的感知和体验之中。特定的哲理性标题、歌词,和沉稳、缓慢、激烈、激动的音乐风格一般总是和哲理性的提问或回答有着语调和语言节奏等方面的通感联系。
无论是音乐的形式美还是音乐的内容美,都需要积累一定的作品听觉经验,音乐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作品欣赏教学直接服务于作品听觉经验的积累,只有具备了作品听觉经验的一般性基础,才能有效地实现不一般的音乐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