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爸爸也要上阵
很多父亲在孩子婴幼儿阶段袖手旁观,认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有母亲陪伴就行。很多父亲认为只有到了孩子懂事的时候才向他灌输各种为人处世之道。
当然,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确实会强于父亲。因为天然的纽带,婴儿与母亲之间有着特别的情感。婴儿在刚出生不久只能认出母亲的脸,还能辨别出母亲的声音。加上母亲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哺乳及各种照顾,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会更加亲密。
父亲的教育不可替代
实际上,父亲在这一时期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这一领域的不断研究,父亲在孩子婴儿时期的教育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推崇,尤其是在性格塑造的方面。首先,从一个人思想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完整性来讲,母亲很难完全胜任成功塑造孩子的重任。父亲和母亲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或者是男女之间不同的特质,孩子将从父亲那里获得与母亲不同的榜样力量和示范效应。尤其是男孩,他们从小就需要培养男性所具有的各种性格和掌握男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尽管这些都是雏形且作用是细微的,但依然不可或缺。
因此,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就应该有意识地在教育孩子方面进行明确分工。父亲不能袖手旁观,母亲也不能大包大揽。生活中,常常看到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小孩时经常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甚至有的母亲负责给予孩子关爱,父亲负责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一种分工的合理。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孩子的人格往往也会更加健全。
父亲的加入才会让教育更平衡
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缺乏父爱,他们会主动寻找来自父亲的爱。那些在童年里缺乏父爱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性格的偏差甚至人格的缺失,并难以体会到母爱的可贵,这就像我们时刻被空气包围因而感受不到它的可贵一样。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青春期叛逆的阶段,其反抗的对象很可能就是一直给予他们关爱的母亲,这时候母亲自然毫无办法,父亲此时加入教育的行列往往也无济于事。父亲和母亲共同去关爱孩子,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平衡作用,从而保护孩子成功走向人生的彼岸。
世界知名的作家和编剧巴德·舒尔伯格1914年出生在美国的纽约州纽约城,其父亲本杰明·斯楚伯特是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老板,写过也看过很多著名的编剧作品,其母亲阿狄娜则是一位作家。
出身书香门第的舒尔伯格从小耳濡目染,很小便对写作感兴趣。8岁时,舒尔伯格写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他显得很兴奋,写完之后第一时间拿给母亲看。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就眼睛发亮,她搂住舒尔伯格兴奋地说道:“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舒尔伯格有点腼腆但是又十分得意地点了点头。得到儿子的确认之后,母亲再一次表扬了他。
听了母亲的赞扬之后,舒尔伯格自信满满,他将诗誊写了一遍,然后放在桌子上等着父亲回来。
天黑以后父亲终于回来了,他一眼看到了桌子上的那首诗,然后问站在桌子边的舒尔伯格:“这首诗是你写的?”
舒尔伯格紧张地点点头。母亲则向父亲推荐道:“亲爱的,多么美妙呀,我们的儿子舒尔伯格竟然会写诗了!”
父亲没说话,认真地看诗,看了很久之后,他对这首诗做出了评价:“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然后将它扔回桌子上。
舒尔伯格的母亲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丈夫不应该对他的要求太高,父亲则认为应该实事求是。两人为此吵了起来。
此后,舒尔伯格依然在进行着文学创造。每一个作品的诞生,他都能从母亲那里收获到最热情洋溢的称赞,父亲那边则常常还是“糟糕透了”之类的话。
就这样,舒尔伯格既能在母亲的鼓励下继续坚持文学创作,又能在父亲的鞭策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和编剧。
就像这个故事讲的那样,如果舒尔伯格听到的全是母亲的称赞,那么他也许会处在一种骄傲自满的状态,水平永远也不会提高。正是父亲严厉的要求,让他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可而不断争取进步。父亲的这种态度也塑造了舒尔伯格追求文学高水平的思想,成为他事业和人生路上的灯塔。
一般来说,父母在很多方面都是互补的(否则他们很难结合在一起)。这种互补一方面证明了他们各自身上的性格和能力上的缺陷,同时也为孩子建立更加完整的思想和能力体系提供了全面的帮助。
母亲的关爱能让孩子在童年获得足够的幸福和温暖,父亲的管教则能够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为孩子定立的规矩能够确保孩子的人生轨迹不出现偏转。当然,现实中也存在严母慈父的情况,此时父母的责任可能会发生转换,但无论如何,父亲作为孩子教育的重要责任者,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父亲是孩子人生的关键舵手
很多父亲常常不屑于对小孩进行教育,总认为自己是家中的权威,等到孩子真正长大了能听懂道理时再去教育孩子,或者等妻子无法教育孩子时再加入。实际上等到那个时候,父亲再参与已经很难了。父亲贸然加入孩子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父亲一开始就应该和母亲一起对孩子进行教育。通过长时间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让孩子从心底尊重或者敬畏父亲,只有如此,父亲制定的各种原则和规矩才会得到孩子的积极回应。此外,父亲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还能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要小看这种感情,它将在孩子与父亲出现冲突或者父亲用强力对孩子进行管教时起到润滑和缓冲的作用,从而避免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孩子虽然会因为父亲的管教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但是由于长期与父亲交流,了解父亲,知道父亲是为自己好,至少对自己是没有恶意的,当孩子情绪恢复后,又会和父亲和好如初。
正如一块顽石一般,母亲的打磨使它变得温润,而父亲应该成为一个雕刻大师,只有花时间细心打磨,才能出精美的杰作。
心理学家的教子忠告
1.父亲的教育应该与母亲同行。
2.孩子天生对父爱有需求。
3.只有父亲的加入,孩子的教育才会平衡而完美。
4.父亲的教育更能驾驭孩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