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宏观经济的核心是“3G”
一、此“3G”非彼“3G”
现在若从路上随便拉住一个路人问他何为“3G”,则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英语:3rd-Generation)。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3G”则和移动通信技术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和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国家的政府高层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一般都要依靠“3G”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做出判断,而其也经常作为横向比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依据。那么,这神秘的“3G”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3G”的神秘面纱。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为了满足当时的需要,美国商务部委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教授开发了一套反映美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国民经济账户。此后经过修改完善,1953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GNP(国民生产总值)便应运而生了。
之后,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进一步相互融合,联合国统计司便在1993年要求各国在国民收入统计中用GDP(国内生产总值)代替了GNP。同时,联合国将GNP改称为GNI(国民总收入)。如此神秘的“3G”就诞生了。美国商务部在20世纪末回顾他们的历史成就时,不无自豪地将GDP的发明与运用称为“世纪性杰作”。
事实上这样的赞美也并非是夸大其词,若没有“3G”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进而无法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接下来就让我们对这么重要的“3G”探个究竟吧!
1.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通俗地说,该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年度内创造了多少新增的物质财富。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它不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反映了一国的国力。
有关于GDP的计算可以从生产、收入、支出三个方面来考察和统计,所以便有了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三种核算GDP的方法或统计途径。
从生产方面统计,GDP是各个部门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之和。计算方法是:各部门或产业的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因素,即为一国的GDP值。我们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公布按生产法统计的GDP,在2014年的统计公报中,该年的GDP值为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1567亿元,增长8.3%。
从收入方面统计,GDP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劳动者报酬,这是付给各个行业所有劳动者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固定资产折旧,其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第三部分是政府的净税收,体现为所有依法交纳的税额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第四部分是企业盈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的盈利部分。
从支出的方面统计,GDP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总消费,包括居民的消费与政府的消费;第二部分是总投资;第三部分是净出口,就是出口减去进口的余额。那么,净出口为什么要计入本国的GDP呢?
原因在于,我们把生产的产品销出去卖给外商,他们便要支付相应的对价,进口国的外汇流入出口企业,这样,我们的GDP就增加了。反过来讲,我们从别国进口产品,则意味着我们的资金流出,转换成别国的外汇收入,同样增加了别国的GDP。因此,一国的净出口要计入本国的GDP中。
虽然,GDP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数据,但其也不是万能的。近些年来,GDP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一些统计学者就指出GDP的统计中存在着遗漏。像家务劳动、家教、慈善机构的活动,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等非市场活动的收入没有计入GDP中。经济学者认为,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社会学者认为,GDP不能充分地反映国民的福利享受状况。同样的GDP,但由于分配结构不同,国民的福利享受状况会呈现很大的差异。生态学者认为,GDP不衡量社会成本,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GDP只反映增长,却不能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
针对GDP的局限性,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绿色GDP”“人文GDP”的概念。绿色GDP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服务费用。人文GDP是从现有的GDP中扣除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分配是否公平,就业是否充分等因素。不过这些概念正确与否,都得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
2.不能忽视的GNP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的居民,无论其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如,中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中国的GNP中。
GNP与GDP具有相同的作用,两者都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当期创造的国民财富的价值总量,都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最重要的总量指标。通过计算GNP增长率或GDP增长率,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通过计算人均GNP或人均GDP,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或反映国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的高低。同时,两者在价值构成上均表现为“增加值”。
但是,GNP与GDP的计算口径不同。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只要是在本国或该地区范围内生产或创造的价值,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创造的价值,都计入本国或该地区的GDP。而GNP计算则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即只要是本国或该地区居民,无论你在本国或该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该地区的GNP。
如果一国或地区更为关注GDP,则表明其较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如果其更关注GNP,则表明其不仅重视本国产业的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
相对来讲,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一国财富总量的统计,GDP较优于GNP。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但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并用GNI(国民总收入)取代GNP,各国仅对外公布GDP与GNI数据,GNP数据已基本不再统计和发布。
国际上一般认为GNI就是GNP。不过由于职能的不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仅关注GD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情况;而世界银行(World Bank)则既关注GDP也关注GNI(GNP),一定程度上来讲更为关注GNI(GN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异。
虽然现在各国都不再公布GNP数据,但和GDP相比,GN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首先,GDP是国土原则,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他国。
其次,GNP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还有,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没有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不包括重复计算的部分。
最后,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也计入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本国要素的收益是本国国民福利的直接体现,而外国要素的收益则是外国国民福利的体现,即使这些要素存在于本国甚至将其收益进行再投资,也没有改变其国民属性。同时,GNP更能说明本国人民的净收入情况,所以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应重视GNP的增长情况。
3.需要了解的GNI
GNI(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1994年起,各国逐渐用GNI取代GNP成为其采用的正式统计指标。GNI可理解为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再减去对国外的要素支出。GNI的优点就在于它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而不像GNP那样,把GDP中的外企增值部分全部扣除。还与GDP不同的是,GNI是一个收入概念,而GDP是一个生产概念。若GNI的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则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经济的名义增长。
中国社科院2011年发布报告称,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得出这一结论,就是按人均国民总收入来计算的。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GNI低于97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如此,我国确实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但这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中国跻身“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国家经济实力不能等同于国民消费实力,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并不等于自己可支配财富的净增加。
前面我们讲了GNP数据的一些功能特点,GNI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GNP有替代作用。GDP只能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而国民的生活水平则要用GNI来衡量。只有GDP转化为人均GNI,才能谈得上国民富裕不富裕。
以北京市为例,2011年实现GDP为l.6万亿元,人均GDP达到80394元人民币;但是,2011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3.29万元,约为人均GDP的1/3。放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5.6%、高于3.1%的国际通货膨胀警戒线2.5个百分点的环境中,这个3.29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将大幅缩水。
要看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如何,GNI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GNI和GDP的差额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
自1990—2002年,我国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外资。外商投资增加到一定规模之后,开始获利,此时GDP开始大于GNI,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随着我国企业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境外分支机构。有些企业开始赢利并把收益汇回国内,增加了中国的GNI。随着对外投资规模扩大和经营收益增加,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收益的增长,我国的GNI逐步增加,并逐渐取得GNI与GDP的基本平衡。随着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GNI也会超过GDP,成为真正的富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