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要说明
刘延庆
刘伯温的八世祖,北宋名将,数与西夏战。靖康之变时,率兵守京城,城破遁走,为追骑所杀。
刘光世
刘伯温七世祖,南宋将领,抗金名将,被封雍国公、陕西宣抚使,后被收兵权。
刘庭槐
刘伯温祖父,太学上舍,因元初废除科举,不能重上仕途。精通天文、地理、阴阳、医、卜诸书。
刘爚
刘伯温父亲,任县里教谕一职,也是刘伯温的启蒙老师。
元顺帝
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在位37年,享年51岁。在位期间共使用四个年号,分别是:至顺、元统、至元、至正,其真正称谓是元惠宗。
脱脱
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十一年(1351年),脱脱派贾鲁治理黄河,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但也为红巾军起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至正十五年(1355年),脱脱被革职流放云南,途中被毒杀。
韩山童
元末起义领袖,利用白莲教宣传天下将大乱,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又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借以鼓动百姓起事。至正十一年(1351年)与刘福通等聚众,杀白马黑牛,宣誓起事,部众以头裹红巾为标志,故被称为“红巾军”,他被推奉为明王,很快被官兵捕杀。
刘福通
颍州(今安徽阜阳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红巾军主要领导人,与韩山童、杜遵道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后领导红巾军起义,辅佐韩林儿建立“龙凤”政权,因战略失误,导致兵败,在安丰突围战中阵亡。
韩林儿
韩山童之子,元末红巾军起义领袖,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韩林儿离奇地沉入江中死亡,死因至今未有定论。
陈友谅
湖北沔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元朝末年“天完”政权红巾军重要将领,后掌握实权,杀害“天完”政权皇帝徐寿辉后,登基称帝,建立“大汉”政权。后因和朱元璋争霸发生激战,在鄱阳湖大战中战败,突围时中流箭而死。
张士诚
原名张九四,元末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袭据高邮后,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张士诚是灭元的主力军,最后败于朱元璋,被其处死,时年47岁。
方国珍
又名方谷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曾多次降元叛元,最后又降明;洪武二年(1369年),方国珍领广西行省左丞,为了避祸,故意留居应天府不上任。洪武七年,病死。
陈有定
一名友定,因为战功和政绩升任延平路总管,又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元廷升陈有定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有定占据福建沿海,拥兵自重,屡次和朱元璋为敌。洪武元年(1368年)年十一月,明军大兵压境,陈有定兵败服毒自尽,所幸未死,后被解到南京杀死。
徐寿辉
元末红巾军领袖,天完政权的皇帝,提出“摧富益贫”的口号,势力发展迅速。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石抹宜孙
元末将领,重用刘伯温、胡琛等人,镇压浙东山区农民起义军。朱元璋攻打处州(今浙江丽水),他败逃至庆元(今浙江庆元),被乱兵杀死。
朱元璋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幼名重八,青年时期在皇觉寺出家,参加红巾军后改名朱元璋,字国瑞。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中,他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最终成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
徐达
濠州钟离人,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明军军事统帅,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
汤和
濠州钟离人,为人低调,沉敏多智,战功卓著,封信国公,是明朝重要军事将领和开国功臣,也是极少数得善终的开国功臣。
李善长
明朝开国功臣,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投靠朱元璋后,跟随征战,出谋划策,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近、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晋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罪,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杨宪
检校出身,因办事干练,成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洪武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胡惟庸
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刘伯温死因的最大嫌疑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李善长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不知历史者,无以图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