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帝国:阿保机的耶律家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鲜卑人为契丹族奠定了雄厚“家底”

中国北狄东胡系民族中有一个闪亮的名字,那就是鲜卑。

《三国志》载:“鲜卑,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秦汉时期,东胡系的一支游牧部落,从今天的大兴安岭南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并归附于东汉。

在匈奴人强盛时期,鲜卑人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一样,既有游牧民族崇尚自由(迁徙)的天性,也有与汉族农耕文明交流的迫切愿望,但也不得不面对强权俯首称臣。

东胡之乌桓

秦朝、两汉与匈奴的军事斗争是长期的,也是拉锯式的。东胡部落联盟瓦解后,乌桓首当其冲,面对匈奴。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天灾人祸频繁,人畜饥疫,实力大损,乌桓人出兵逼匈奴人北迁,致漠南出现真空。乌桓不仅摆脱了匈奴人的控制,而且占据其地。汉光武帝采取封建等各种措施招揽乌桓人内附,还授权乌桓大人管理乌桓、鲜卑民众。

一直到东汉末年献帝时期,鲜卑仿佛生活在乌桓巨人的阴影背后。建安初年,辽西乌桓首领蹋顿统一了辽西、右北平等地,并容留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的袁绍之子袁尚、袁熙等,这给了胸怀统一天下大志的曹操口实。曹操亲率大军出征,斩杀蹋顿,将其部众内迁汉境。乌桓人逐渐与中原融合而消失,其留在辽河故地的部众成为东部鲜卑的一支。

在反抗匈奴人的斗争中,乌桓人一直充当着鲜卑领袖的角色,但这并不代表鲜卑就一直默默无闻。当匈奴被击溃后,乌桓占据了漠南,而鲜卑于公元97年,趁东汉击败北匈奴并迫其西迁后,进占漠北之地,并且将留下的10万匈奴人悉数纳入囊中,从此,鲜卑走上了富民强兵之路。

匈奴分裂后,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使得乌桓有机会从东北不断南下,鲜卑也逐渐兴起。只是因为它曾经长期居于乌桓以北,故中原人在汉以前对其事迹了解相对不多。鲜卑的声名今天一样令世人瞩目,比如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其实就是东胡语“鲜卑利亚”的直译,这是题外话。

如果说乌桓和鲜卑是东胡系中的亲兄弟,那么同属东胡系的柔然消亡后,其中一支所演变为室韦,及室韦的直系后裔蒙古,都是鲜卑的近亲,也是鲜卑的直系后裔契丹的近亲,今天的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的研究论证已经充分说明,乌桓语、鲜卑语、契丹语、蒙古语等均相差无几。

东胡之鲜卑

乌桓人进入塞内和匈奴人的败逃,使得东部鲜卑充实巩固了辽河流域的根据地,另一支鲜卑人则去填补匈奴撤走后留下的漠北,于是出现了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的雏形。

时势造英雄,公元2世纪中叶,到东汉恒帝时,尽管乌桓人是中原的知名民族之一,但鲜卑人也开始崭露头角: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北边与丁零对抗,东、西分别和夫余、乌孙抗衡,南方则与强盛的东汉王朝抗礼,还将鲜卑的部落联盟分为东、中、西(左、中、右)三大部,各设大人统辖。鲜卑人初步实现了民族认同、统一,为未来建立政权打下了基础。

檀石槐去世后,鲜卑部落联盟又陷于瓦解和混乱,与中原东汉、曹魏的关系时好时坏,时战时降。已经融合了众多丁零人、乌桓人的鲜卑人开始了自大兴安岭南下西拉木伦河、自西拉木伦河向漠北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民族迁徙。

这次民族大迁徙对鲜卑民族和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极其深远,鲜卑民族从深山老林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部族,到此时以骄傲的鲜卑族面世,是何等自豪。鲜卑人自辽西和漠北开始向西南、向南的迁徙,主要经过匈奴人生活的草原和南匈奴内附中原后被安置的州县、牧场,共同的生产、生活促进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从漠北出发时,鲜卑人中间就已经带有许多柔然、敕勒成分,南下与匈奴又进行新一轮的民族融合……鲜卑第三次迁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团结族”的产生,如铁弗匈奴(父匈奴、母鲜卑)、北部鲜卑(亦称拓跋鲜卑,父鲜卑、母匈奴)等。这些民族在两晋中叶(公元4世纪初)开始纷纷南下中原,与汉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进而产生了汉式的五胡十六国政权。中国历史自秦汉大统一和西晋的小范围统一后,进入了群雄割据、各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的混乱时期。

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和民族融合,鲜卑人与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不断碰撞和交流,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也有了迅速发展,文明程度也不断提高。在檀石槐早年设立东中西“三大板块”的轮廓上,鲜卑人不仅开始全面采用汉式的姓氏,而且从奴隶制社会快速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东部鲜卑“板块”

鲜卑“三大板块”最早始于檀石槐为鲜设立三大部为发端,主要包括东部鲜卑,以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大部族为主。其中,慕容皝于西晋朝时在燕北、辽东建立了前燕国。慕容氏在十六国、东晋朝时期还先后建立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近一个世纪。宇文氏自称炎帝后裔,出自南匈奴单于后人,从先祖葛乌菟起任东部鲜卑大人,后仕拓跋氏北魏,北魏被高欢所乱时,宇文泰将由北魏分化出的西魏皇帝废黜,借机自立,建立北周,孕育了后来的隋朝。鲜卑段氏祖出辽西,传为鲜卑化的汉族,在南北朝时期曾涌现出一批军事将领。

在东部鲜卑中,宇文部与慕容部互相不睦,曾经长期争权夺利,而与北部鲜卑的拓跋部一直交好。慕容部初期实力不济,常遭宇文部、段部侵扰。公元4世纪始,慕容部强盛起来,多次击退宇文部的进攻。333年,慕容皝灭段部,344年大举进攻宇文部。宇文部大败,少数进入中原,后来成为北周皇族,余众逃遁入松漠之间,后来又分别析出了兄弟民族——契丹和库莫奚(奚)。

北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之北朝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基,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都长安,自宇文觉起共五帝,历24年(557—581年)。与拓跋氏一致的是,宇文氏高度重视农桑,喜好儒学,改革兵制,颁行户籍制度和记账制度,但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与拓跋氏的崇佛形成鲜明对比。灭佛之后的北周整顿军力,扭转了东、西魏被北周、北齐取代后一度“齐强周弱”的局面,于公元577年灭掉北齐。在拓跋氏之后,宇文氏又一次统一了中国中原的北部。

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35岁就离世了。他一身戎马倥偬,衣食简约,统一中原北方后希望“平突厥、定江南”,怎奈造化不由人,他只能抱憾西去。其继任者不是骄奢无度,就是自相残杀,到581年,作为北周外戚、上柱国的权臣杨坚,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北周帝位,建立“隋”,建元“开皇”,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全国统一且繁荣富强的时代——隋唐。

在北周灭亡335年后,作为鲜卑子孙、“宇文别部”的契丹民族,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再一次走出那鲜卑人魂牵梦萦的祖地——西拉木伦河,加入了中国北方新一轮的民族融合,并且如宇文泰、拓跋珪等祖先那样,统一了中国北方。而契丹对北方的统一,其疆土之广大、人民之众多,远非其祖先能比拟的。

北部鲜卑“板块”

北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拓跋部无疑是鲜卑诸部中最为重要的,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宋书·索虏传》称:“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南齐书·魏虏传》称:“魏虏,匈奴种也,姓拓跋氏。初,匈奴女名拓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

拓跋鲜卑人建立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魏,为区别于三国时期的曹魏,一般称鲜卑人的魏朝为北魏或拓跋魏、元魏(孝文帝以后诸帝改姓“元”)。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氐族建立的前秦国瓦解。挣脱了前秦军事统治的鲜卑北部部落联盟,由拓跋珪率领,于386年称王建国,此为北魏纪年之始。395年,拓跋珪率军击败了前来进攻的前燕军,乘胜南下夺取了今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北魏的人口、财富空前膨胀,道武帝拓跋珪奖励农业生产,注重招抚民众开垦荒地,于398年定都平城(今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同时,他根据先进生产方式,对统治阶级实行了变革,吸纳大量汉族进入统治阶层,实现了鲜卑人的封建化,也加快了鲜卑人的汉化进程。

其孙太武帝拓跋焘在两代长辈的基业上,十三次出兵柔然并将其击败,基本消灭了中原北方面临的游牧铁骑。拓跋焘东征西讨,先后灭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吐谷浑等分裂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创了南北朝时代,给后世孝文帝的全面汉化和改革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基础。

北魏的文化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当时出现了大批反映北魏汉族、鲜卑族人民抵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作品,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花木兰》《敕勒歌》等。《花木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甚至被拍成电影,制作为动漫影片和游戏,在世界各地传播。

北魏皇室笃信佛教,雕塑等相关产业继承和发扬了秦汉以来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并达到了顶峰,至今都很难超越。如中国四大佛教石窟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甘肃敦煌和麦积山等,河南巩义市的石窟寺、山西太原市的天龙山万佛洞也非常著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目前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农书;郦道元的《水经注》既是卓越的地理、旅游工具书,也是文字优美的散文佳作,而这两本书均作于北魏时期。

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汉式政权,是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在历经长期战乱后所产生的,人们统一和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各民族融合,人民被战乱压抑的激情也都迸发出来了,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就是乱世之后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成果。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520年)时,北魏人口已达500万户、3000多万口。

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即位,他在任期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迁都中原腹地洛阳,要求皇室和鲜卑人均改汉姓、取汉名、讲汉话、与汉人通婚,使鲜卑民族完全摆脱了奴隶制社会的桎梏,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了先进的封建社会。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0年,权臣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齐朝,史称北齐;556年,西魏恭帝被权臣宇文觉废黜,宇文觉自立周朝,史称北周。至此,拓跋鲜卑在中国历史舞台消失。北魏、东魏、西魏自拓跋珪起,共十九帝,历170年(386—556年)。

西部鲜卑“板块”

西部鲜卑主要包括乞伏部、秃发部。

关于乞伏部,《魏书·乞伏国仁》(卷99)如是记载:

鲜卑乞伏国仁,出于陇西。其先如弗自漠北南出。五代祖祐邻并兼诸部,部众渐盛。父司繁,拥部落降于苻坚,以为南单于,又拜镇西将军,镇勇士川。司繁死,国仁代统任。

乞伏是鲜卑民族大迁徙后留在陇西的鲜卑人后裔,就像北部鲜卑,西部鲜卑也一样出自东部鲜卑,毕竟辽河是鲜卑人征战天下的出发地和大本营。乞伏部祖先与慕容鲜卑源出一支,后迁至漠北,与敕勒族(即丁零南下的部落)融合,称为鲜卑乞伏部,后逐步南下。

公元265年(西晋武帝泰始元年),乞伏部首领、后来建立西秦政权的乞伏国仁之五世祖乞伏祐邻,率领本部五千帐民众,由阴山迁至今宁夏清水河流域,势力渐盛。乞伏祐邻之子乞伏述延时,该部又迁至今甘肃省兰州市东榆中县东北地方,通过不断地兼并,乞伏部落迅速增至10万余帐,50余万人。公元330年,乞伏述延亡,其子乞伏祐大寒即位。乞伏祐大寒卒,子乞伏司繁立。乞伏司繁被前秦苻坚打败后归降。乞伏司繁死后,其子乞伏国仁率众,继续居留陇西一带。

太安元年(385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累,西鲜卑乞伏部终于等到了欢欣鼓舞的时刻:乞伏国仁在部属的拥戴下,自立为大单于、大将军、大都督,定国号为“秦”,新筑城堡“勇士城”为都。因地处中国西部,故称“西秦”。

西秦先后历四主,共三十七年(385—400年,409—431年)。其间,西秦高祖乞伏乾归一度降于后秦(400年),后又自立(409年),后被十六国之夏主赫连定率军灭亡。

西秦国灭亡后,其族人乞伏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乞伏跋跋、乞伏延祚投归夏国,而乞伏昙达被羌人执送于夏。夏主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氏鲜卑族人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掳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部融合。

5世纪中叶,北凉被北魏灭亡后,吐谷浑也被驱逐,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均为同族的北魏王朝所统治。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秃发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随着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实施,乞伏氏鲜卑人都被融入汉族,姓氏基本上都改为汉字,单姓乞氏、讫氏、伏氏、扶氏等。

关于秃发氏,《晋书·秃发乌孤》(卷126)如是记载: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因而氏焉。

秃发氏与北鲜卑拓跋氏同出一源,迁徙至河西后被归入西部鲜卑。曹魏和西晋均将秃发部归入诸羌,以护羌校尉统领之。后凉吕光麟嘉八年(396年),羽翼丰满的秃发部领袖乌弧决定摆脱西凉国的控制,于是毅然“谢绝”了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等诱人的官爵。次年,乌弧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国,共历三主,历十三年(397—404年,408—414年)。

南凉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被同为西部鲜卑的乞伏氏西秦所统治,后西秦为夏所灭,夏又亡于吐谷浑。西秦领土大部分入于吐谷浑,后又为北魏所占有。在陇西、河湟的乞伏鲜卑,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同被汉化。

秃发鲜卑的另一部分贵族和部民则投归了河西的北凉,如秃发傉檀弟、南凉湟河太守秃发文支、傉檀的侄子秃发樊尼等。而傉檀的儿子秃发保周、秃发破羌(即源贺)等在南凉亡后,亦投奔北凉。后北凉亡于北魏,在河西的秃发氏皆归北魏统治。北魏封秃发保周为张掖王,封秃发破羌为西平公等。秃发破羌一系在北魏曾经地位显赫,在孝文帝汉化进程中改姓为源氏、贺氏(取自其祖秃发源贺名字),后裔贺乾曜曾在唐玄宗朝为相,已完全汉化。

此外,《新唐书·吐蕃传(上)》载:秃发樊尼后裔为吐蕃王族来源之一,“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应为侄子),曰傉檀(应为弟第)。傉檀嗣,为乞佛(伏)炽盘(磐)所灭。”乞伏樊尼自引残部归降了北凉国君沮渠蒙逊,并被委任为临松太守。北凉灭亡后,乞伏樊尼率兵招抚了当地的居民——群羌。还有一说是秃发樊尼在北凉灭亡后,率部进入青海、甘南一带(羌族聚居地),被同化于羌,形成党项中的拓跋氏。此说在历史研究和考古等领域还存在各种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