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测试
【导引】本部分测试主要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创新人格特征。若想了解自己是否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业潜质,可通过相关测试进行评估。本部分所选量表均经过专业评估,具备较好的信效度。但由于本测试属于主观评价,可能与实际情况会有些误差,请同学们进行测试时尽量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快速作答,避免相互讨论或过多揣测。同学们可以完成纸质测试表或扫右边二维码进入测试。扫码测试后可通过任课教师获取结果或发邮件(注明学号)到1625473753@qq.com获取。
※创新意识测试
【指导语】有些人惰性比较强,习惯于按照过去的模式生活和处理事物,不愿意变换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方式;而有的人则喜欢求新求变,喜欢不断地去尝试,喜欢创造。变革意识是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对待事物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变革意识是经理人获得创造力的前提,唯有不断创新变革,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本测试题测查了人的变通性,尤其是打破传统而求变化的变革意识。请针对以下描述进行打分,打分范围为1~6分,1分表示非常同意,2分表示比较同意,3分表示稍许同意,4分表示不太同意,5分表示很不同意,6分表示极不同意。分数越高表示越不同意。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感觉快速作答。
续表
【计分方法】:最后将所有分数相加得出一个总分。
【结果说明】:
10~18分:变革意识较低;
19~40分:变革意识中等;
41~60分:变革意识较高。
变革意识是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对待事物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变革意识是企业管理者获得创造力的前提,具有变革意识才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未注意到的情况和细节,才能不断地发现每名员工的需要和潜力,能从平常的事例中透视出缺陷和问题,巧妙地利用这些发现推进组织管理的技巧和艺术。变革意识是企业能否长期生存下去的根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缺乏变革意识,就会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视而不见,对企业中日益增多的各种弊病习以为常,不能洞察企业的潜在危机,当企业陷入困境时也无法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摆脱困境的良策。
管理者的变革意识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企业的组织气氛和发展的活力。对于管理者的变革意识的强化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工作。培养适宜开发变革意识和创造性的组织气候,应注意在组织中创造开放式的意见沟通气氛和团队合作气氛,使研究人员和操作人员适度分离,允许研究开发人员有一定的弹性时间,并且对员工的建议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和批评,以免扼杀好的建议和员工的热情。
※托拉斯测试法
【指导语】这是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拉斯的研究成果编成的,简称托拉斯测试法。它要求对下面20种情况做出判断,如果符合自己的情况得1分,如果不符合则得0分。
【计分方法】最后将所有分数相加得出一个总分。
【结果说明】这里列出的20道题是一个高创造性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0~20分,分数越高则你的创造心理越好,也就标志着你的创造力可能也越高。
18分以上,说明你的创造心理特征很好;
14~17分,则说明你的创造心理特征良好;
10~13分,则说明你的创造心理特征一般;
6分以下则说明你的创造心理特征比较差。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
【指导语】这是一份帮助你了解自己创造力的表单。在下列句子中,如果你发现某些句子所描述的情形很适合你,则请在题后的表格里“完全符合”的选项内打“√”;如果某些句子只是在部分时候适合你,则在“部分符合”的选项内打“√”;如果某些句子对你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则在“完全不符”的选项内打“√”。
答题的注意事项:
● 每一题都要做,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思考;所有题目都没有“正确答案”,凭你读完每一句的第一印象作答;虽然没有时间限制,但尽可能地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完成,越快越好。
● 凭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在最符合自己的选项内打“√”;每一题只能打一个“√”。
续表
【计分方法】本量表共50题,其中
Ⅰ.冒险性11题(1、5、21、24、25、28、29、35、36、43、44),其中29和35为反向题目。
Ⅱ.好奇性14题(2、8、11、12、19、27、33、34、37、38、39、47、48、49),其中12和14为反向题目。
Ⅲ.想象力13题(6、13、14、16、20、22、23、30、31、32、40、45、46),其中45为反向题目。
Ⅳ.挑战性12题(3、4、7、9、10、15、17、18、26、41、42、50),其中4、9、17为反向题目。
正向题目完全符合3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不符1分;反向题目(带*号的题目)完全不符3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符合1分。
【结果说明】计算自己的得分,得分高说明自己的创造力强,得分低说明创造力有待提高。
知识链接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创新意识促成社会环境的多方面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大量涌现。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需要以创新意识的引导为前提,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它使人的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如果缺少创新意识,安于现状,满足已有结论和方法,将会阻碍大学生创造能力的产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一般认为,创造型人才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智力因素,即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创新精神,即把创新视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三是主体性特征,即自觉性、独立性、好奇心、条理性、准确性、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等。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创造性精神品质形成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培育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它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的领先意识、敢于承担风险的风险意识、科技意识、人才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敢于破除习惯性思维、不断解放思想的勇气和胆量等。
第二,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如可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引起学生质疑,利用教材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认知冲突进行讨论等,倡导“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迁移学习。
第三,培养追求新意的好奇心和追根刨底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是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又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强化。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显著特点,但如果没有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有追根刨底的“犟”劲是创新意识强烈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模式,善于设疑、激疑,培养学生追根刨底的探索精神。
第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问题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创新意识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中,它由意识转化为实践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持。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和稳定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支持,要大力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若想使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得到认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促成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没有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创新意识就失去了产生的合适土壤,即使是产生了也难以发生作用。所以,加快经济体制的转型,创新意识才能在中国得到更快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微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命题,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微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微创新就是对产品持续地进行微小的改进,一点一滴地优化。
1.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出现在制造业领域,而且很多工作需要手工完成。享誉全球的瑞士手表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表,那里的一个工人甚至可以花费一年的时间去手工制作一款高档的手表。瑞士手表执着于机械表的功能微创新,开发出诸多极其复杂的工艺,以工匠精神成就了自己高端手表的品牌。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是我国工匠精神的代表。创建于1669年的同仁堂,300多年来一直恪守着这样一个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种坚守产品品质的工匠精神是同仁堂长盛不衰的秘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处在玻璃房里面,消费者更容易了解企业的产品品质。企业只有坚持工匠精神,打造优质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2.简约极致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的发展让消费者掌握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尤其移动互联网能使消费者的声音迅速扩散,甚至可以集体发声,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作为“上帝”的消费者能惩罚产品和服务不佳的企业,也能奖赏产品和服务优良的企业。用户一旦感受到自己享受的产品和服务优良,甚至只是有所改善,他们也会晒出自己的好感,从而使得企业的好名声得到迅速传播。
当然,微创新需要关注用户体验并不意味着只是跟随用户的需求亦步亦趋,用户提出什么样的需求就完善什么样的服务,还要能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想问题,将产品的微创新走在用户的前面,开发出超出用户意料的产品。1982年,在苹果办公室的乔布斯被问到是否做市场调查时,他回答说:“不,因为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马化腾和周鸿禧都有一个非正式的职务,他们分别是腾讯产品和奇虎360产品的首席体验官,很多简约极致的用户体验设计就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简约极致的用户体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谁的用户体验好,谁就能获得和留住更多的用户。
3.产品人格化的人文情怀
微创新要求的工匠精神和用户体验赋予了产品人格化的人文情怀。打造人格化、有情怀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产品营销的重要方式。产品人格化其实长久地存在于我国的自然经济时期,比如王麻子剪刀、张三膏药等。因为在自然经济社会里,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范围都有限,人们更多地把自己的产品卖给熟人。产品人格化既是产品品质的承诺,也是产品营销的需要,能让人一提及某商品,就想到去某个商家那里买。
在今天的市场上,人文情怀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赢得尊重和效益的东西。在2014年的商品市场上出现了三种非常奇特的产品——禇橙、柳桃和潘苹果。“褚橙”是云南的一种特产冰糖脐橙,因种植人褚时健而得名。“柳桃”因柳传志的经营而得名,曾是联想总裁的柳传志是一位广受尊重的企业家,他对水果品质的要求比较苛刻,对猕猴桃的种植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柳桃”因此又被称为“良心桃”。“潘苹果”因地产大亨潘石屹的代言而得名。市场对“褚橙”、“柳桃”和“潘苹果”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褚橙”和“柳桃”的被认可度较高,“褚橙”又是三者之中最能打动消费者的。这是因为“褚橙”的人文情怀最浓厚。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方式,时时处处进行产品的微创新。但太阳底下又没有新鲜事物,微创新需要具备的工匠精神、用户体验和人文情怀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