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间管理:21天习惯养成训练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1 尊重孩子感受,才能让孩子配合做时间管理训练

我的一位学员,在开始学习之前,痛诉孩子拖拉磨蹭写作业的“恶习”:

“孩子为什么写作业这么慢呢?一直催他,他也改不了。以前催他,还多少能听进去;现在一催他,他就赌气进自己的房间,作业也不写了。这几天,他的拖延越来越严重,回家先玩ipad,玩够了再看动画片,每天晚上8点多才开始写作业。而且他写作业也没以前认真了,总是拿着笔发呆,半天才写几个字,像是在挤牙膏,一般写到11点多才写完。怎么才能让孩子快点完成作业呢?”

被孩子写作业折磨的家长不占少数,家长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拖拉行为呢?”

传统意义上的养育方式,家长往往通过批评责骂,希望让孩子吸取教训;或者通过唠叨监督,希望孩子改正错误;抑或,惩罚奖励,希望孩子自觉自律。

但是家长们发现,这些办法往往不能奏效,或者不能保证长久的积极效果。渐渐的,孩子的态度变成“我就不想写,我就要这么做!”而家长的态度渐渐演变为:“你必须按我说的做!”,于是,“亲子大战”便犹如箭在弦上。而且,这样一来亲子关系愈演愈烈,最后,即使家长对孩子提出很简单的要求,孩子也是置若罔闻,当作没听见,任凭家长催促。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拖拉磨蹭”的标签。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说如何做,将深刻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解释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一心理现象在孩子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家长们可以回忆一下,是否这样说过:

“我家儿子坐不住,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

“我女儿可磨蹭了,我真是拿她没办法。”

这就是在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当孩子听到父母对自己的抱怨和斥责的时候,会对自己产生心理暗示,觉得:我就是一个拖拉磨蹭的孩子。

就这样,孩子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贴上了无数的标签,慢慢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有时候甚至不需要我们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并且一点一点地进入到他们的心里,并深深地影响他们的行为。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已经被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证实。

1968年,罗森塔尔做了一个试验。他对波士顿一所小学的老师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经过测试,发现一些学生属于“学习尖子”。事实上这些学生根本没有经过什么测试,而是被随机抽取出来的。但罗森塔尔成功地让老师相信这些具有非凡潜质的学生,将在本学年度取得优异成绩。最后试验的结果令人惊奇,这些学生真的成了同学中的佼佼者,成绩远远高于同龄人。

连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中都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更何况孩子。孩子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所以当他们听到最亲最信任的父母多次对自己做出同样的评价时,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便会遵循父母贴的标签,成为标签所示的人。

贴标签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百弊而无一利的行为之一。在进行儿童时间管理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家长不要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仔细观察孩子,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感受有着直接的联系,孩子的感觉好,才能有好的行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我们希望孩子进行时间管理,乖乖吃饭睡觉、写作业的时候,我们都对孩子说了什么?然后把自己想象成你的孩子,在听到父母这些话的时候,你的感受又会是什么呢?

●唠叨

“哎哟,小祖宗,这都几点了,你怎么还不睡觉?明天你不是还要早起参加学校活动吗?这还能起来吗?我都替你着急。”

●命令

“7点了,你赶紧写作业,快点!”

●说教

“你自己说说,写作业是不是一个学生该做的事儿?一共就那么点儿作业,你写了快2个小时了。小时候不好好管理你自己的时间、好好学习,长大你能有什么出息呢?”

●羞辱

“我就没见过你比更懒的孩子,早上叫了几遍也不起床。”

在儿童管理训练营,家长亲自体会到了孩子听见这些话语之后的感受,理解了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真实感受,有的家长甚至泪流满面。

我们仿佛看到孩子因为学业紧张、课业繁重,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头。孩子并不是因为作业本身在拖拉,而是内心感到有压力,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索性拖拉磨蹭,不去做。

事实上,养育孩子,对孩子进行时间管理的训练,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更好的方法能让孩子们的感觉好起来,避免发生或升级亲子战争,也更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心情愉快地配合训练。

如果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感受,就会更容易帮助孩子走出拖拉磨蹭的问题区。

案例:先写作业还是玩,妈妈一招就搞定

孩子:“作业,作业,天天都要写作业,烦死了!”

父母:“是啊,上了一天学,你看起来有点累了。”

孩子:“那么多作业,我想想就觉得烦,根本不想写。先让我玩一会儿吧。”

父母:“是啊,作业那么多,又要写到很晚。而且明早还要早起,看来挺难办的。”

孩子略微平静了一些,父母也没有再说话,而是静静地陪伴孩子。

过了一会儿,孩子主动说:“算了,我还是赶紧写作业吧,要不明天被罚,还要写更多呢。”

父母平静地看着孩子:“先写作业,如果有时间再玩,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呢。这就是自律哦。”

当孩子的感受不断被否定的时候,他们会感到生气和困惑。反之,当孩子的感受被倾听和理解,他们会感到被认可和被理解。接下来,他们将自行做出判断,下一步按照计划该做什么。

我的孩子有的时候也会想偷懒,不去理“该死的时间表”,我会平和地看着她,说:“如果上学迟到了,或者不能吃早餐了,会很麻烦呢。”往往在跟我拥抱之后,她就会打起精神继续做下一项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