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读本(全四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五霸 七雄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衰落,大国诸侯互相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作“五霸”。五霸一般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也有的说五霸应该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及越王勾践。

齐桓公在位期间,在有名的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日益走向富强。这时周王已经衰弱到不能维持其天下“共主”威权的程度,齐桓公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力,争做霸主,就拿“尊王攘夷”作号召,企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谓“尊王”,意思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地位;所谓“攘夷”,意思是联合各诸侯共同抵御戎、蛮等部族对中原的侵袭。齐国是第一个建立霸业的国家,它曾经援助燕国打退山戎的入侵,联合诸侯国出兵卫国击退了侵入卫国的狄人,还曾经联合中原诸侯讨伐楚国。齐桓公屡次大会诸侯,和各国结成同盟,相互约定:如某国遭遇外患,各国共同出兵援救;在盟各国,互不侵犯,如有争端,由盟主公断。齐桓公称霸,阻止了戎狄的侵扰,保卫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齐桓公举火爵宁戚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衰落。宋国(在今河南省东部)的襄公想趁机争做霸主。正好这时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依附楚国,宋襄公就领军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攻打宋国。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第二年即病伤而死。实际上宋国称霸没有成功。

真正继齐桓公称霸的是晋文公。晋国在今山西省,和周是同姓国家。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大败楚军于城濮(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战后,晋国把在战场上俘虏的楚国战车和步卒,献给周天子。周天子赐给晋文公一百赤色弓箭、一千黑色弓箭,另外还有香酒、玉石等物。周天子赏赐弓矢,是表示允许其有权自由征伐的意思。从此以后,晋国便成了各诸侯的霸主。

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在晋国称霸时,西邻的秦国也开始强大起来。秦穆公任命百里奚、蹇(jiǎn)叔为谋臣,曾打败晋国,俘获晋惠公。但是后来却在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地,遭受晋军袭击,被打得大败。秦没法向东发展,只好转而向西,攻灭十几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

楚在春秋时,陆续吞并了长江、汉水流域许多小国,势力逐渐伸展到淮水流域一带。到楚庄王时,楚出兵进攻陆浑戎(居住在今河南省嵩县),并在东周洛邑的城郊耀武扬威,打听象征周朝天子权势的九鼎轻重,大有代周而取天下的意图。后来又在邲(bì,今河南省郑州市)与晋大战,打败晋军,终于成为霸主。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相继强大。吴王夫差曾在夫椒(在今江苏省境内太湖一带)打败越兵,迫使越国屈服,以后又打败齐军,继而率领大军北上,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同诸侯会盟,与晋国争夺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决心洗雪前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北进王徐(今山东省滕州市),大会齐晋等诸侯共尊周天子,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魏、韩、赵、秦、齐、楚、燕七国。秦在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以西;其他六国在函谷关东,称为“山东六国”。

魏国大致包括今陕西北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魏文侯时,任用西门豹、李悝(kuī)、乐羊等人才,改革恶俗,整顿财政,发展生产,奖励攻战,逐渐成为战国初期最富强的国家。

韩国主要在今河南省中部、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一带。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行严政,加强国君的专制统治,国治兵强。申不害死后,韩又常遭各国侵伐。韩是当时七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赵国的疆域主要包括今河北省中部、南部和山西省北部一片地方。赵烈侯时,节财俭用,举贤任能,国势日强。

秦国是一个大国,大致占有今陕西南部、甘肃东部及四川中部和西部广大地方。秦本来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秦孝公时任用大政治家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才日益强盛起来,终至成为东方六国的劲敌。

齐国是春秋初期的强国。齐国的国君原本是姜尚的后裔,后来齐国的贵族田氏势力渐大,姜姓国君终被田氏取而代之。齐威王时,任用邹忌等革新政治,选拔人才,修订法律,奖励农耕,鼓励群臣及吏民批评朝政,故战国时期齐国仍然是强盛的大国。

楚国在春秋时已经是一个强国。楚悼王时,任用吴起变法。楚威王时,派兵攻取越国浙江以西的土地;又派将军庄跷带兵入滇,扩地数千里。楚国是当时七国中土地最大的一个国家。

燕国占有今华北平原的北部直到辽东半岛一带,国都为蓟(jì,即今北京市)。燕国本很弱小,常受山戎攻掠。燕昭王时,重用名将乐毅,大破齐国兵,才成为北方的强国。

“五霸”“七雄”所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这时,不论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量未垦殖的荒野被开辟出来,人口增加了很多,华族与其他各族的交往和融合不断地加强,这一切都为以后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业猷)